希盟政府准备通过修法废除死刑,这个“大动作”,看来不是很讨好,民间的反应似乎认为希盟政府是否头脑“烧坏”了,对马来西亚死刑犯的“宽待”等于是对善良人民的“伤害”,这个浅显的道理,难道希盟政府连这点都不懂?
致一个人于死地,看来不难,只要完成司法的流程,有确凿的证据,杀人、贩毒、拥有枪械、向元首宣战者都要面对严峻法律的制裁,以平复民怨。杀人的背景、运毒的动机、拥枪的理由以及导致一个罪犯的成因及社会因素、司法公正、生命价值,这不是一般民众能深刻去理解与“读懂”的。
中国对贪污的零容忍,以致有对涉贪数额庞大者执行死刑的法律,不知道马来西亚民众对贪污腐败的官员罪名成立如果也制定判死刑的法律,是否也会举手举脚赞成?还是贪污事小,可以网开一面?
公平与正义
早期有学者建议对于强奸犯,最好的刑法不是把他关在牢里,而是把他阉割,以杜绝后患。这个建议,最后不了了之。不知道,如果做一个民意调查或者所谓“公投”,大家如果也一致同意,是否就应该加以执行?
废除死刑这种问题,不可能通过公投来决定的,因为民众必须得到更多的社会教化,理解生命的至高价值,而犯罪的因素涉及社会的种种因素,包括贫穷、教育,以及生理、心理因素等,这不是一般人的“单线”思考可以完全彻底理解的。
当您把生命价值上升到一个“高度”时,您会发觉犯案者大多是底层的民众,是弱势的群体。就如真正的贩毒者可能没有落网,而毒驴却面对惩罚及死罪,这个道德是否合乎公平与正义。
台湾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死刑犯在犯案前仅有小学、初中学历,且没有稳定收入。过去澳洲大多数被执行死刑者的背景是工人阶级、少数民族和边缘族群。这并非因为这些人更倾向于犯罪,而是他们较不易取得法律资源。最近我国前首相与前副首相被控失信及贪污等罪状,他们有能力聘用庞大的律师团队,就明白什么是“法律资源”。
对司法的公正,我们也同样还有许多的质疑。那些口口声声对司法不会误判的信心,事实上都要先打个问号。误判的例子或许不多,但只要是“人”,都可能被误导及存在错误理解案情的风险,导致无端端把无罪的人送上断头台。
根据《美国科学院院报》(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中的资料显示,从1973年到2004年这32年间,至少有4.1%遭到判处死刑的被告,其实都是无罪的。
有学者就指出,如果我们这个文明社会所追求著价值,是宁可“不判人死刑”,也不愿“错杀一个无罪的人”,那我们应该做出“没有死刑”的选择。如果我们在整个制度上采取了这个价值取舍,那不论某个个案真的有人多凶残,也无法推导出制度上应该要有死刑的结果。早在12世纪,犹太法学家迈蒙尼德就提出:“放过一千个有罪的人,总比判处一个无辜的人死刑更好”。
江国庆案成指标
台湾22年前发生的一起冤死案,15年后总统公开向其家属道歉,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该命案发生在1996年9月,5岁的谢姓女童被发现陈尸在台北空军司令部厕所外,经验尸证实女童先被闷死,后遭钝器插入下体造成撕裂。1996年10月,军方便逮捕士兵江国庆,经过司法审讯最终被判死刑,1997年8月执行枪决时江年仅21岁。随后数年为证明儿子的清白,江国庆父亲四处奔波陈情,15年后全案才得以翻案证明其子之无辜。2011年时任台湾总统马英九还亲自到江家代表政府公开道歉。
当年军方在命案现场采证,发现一张卫生纸沾有女童血迹及江国庆的精液,成为江国庆被判死刑的关键证物。但检方后来查出,江曾到厕所自慰,喷到垃圾桶的卫生纸,女童被奸杀时,血迹也溅到卫生纸。几乎不可能的巧合,让江国庆冤死。此案被视为台湾的重大人权事件之指标,并引发废除死刑的讨论。江家后来虽获得国家的经济赔偿,但再也挽不回死去的生命。
对于死刑征求公众意见的调查,2013年一个设于英国命名为“死刑计划”的组织,协同马来西亚律师公会、人民之声等组织,合作针对马来西亚法律中判定为唯一死刑的贩毒、谋杀与持有军火罪举行民调。当讨论到是否支持将谋杀判以唯一死刑时,有56%的民众表示赞同,其支持率呈现相对均匀的族群分布,包括马来人中的62%、华人中的54%与印度人中的52%。然而,当将死刑放到特定情境中,就会出现明显分歧。
理性分析废死刑
民调设定的情景之一,是一位将虐待自己多年的丈夫下毒致死的女子,在被控谋杀的情况下,有47%最初表示支持谋杀唯一死刑者,认为不该判以死刑。即便是在另一个相对单纯的情景中:一名抢劫犯开枪射杀死店主后,持走800元令吉被控谋杀,仍有22%的原支持唯一死刑者,主张不该判死。
全世界194个国家中,总共有142个国家在法律上全面废除死刑或者超过十年未执行死刑;全球仍有52个国家持续保有死刑,2017年底有23个国家执行死刑。
死刑的讨论,是价值的取向,没有对或错。政府准备废除死刑,对民众需要更多的宣导、教育及沟通。这么多国家已经逐步废除死刑,必然有其深沉的理据与原因。废除死刑的讨论,需要理性的分析,才不致于流于纯粹感性的认知。但看到一些反对党见缝插针,情绪性的攻击政府准备废除死刑的举动,显然的这对废除死刑的讨论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