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首相马哈迪又再提出新国产车主张,显示他对国产车的执念。回顾1980年代初,他坚持己见,一意孤行要推出国产车计划时,便有论者提出,这是可行性低的计划。果然,进入21世纪,宝腾国产车便出现种种问题。
在2007年便传出宝腾要与德国的福士伟根(Volkswagen)洽谈合作,不果;后在2011年又传出与日本的本田洽谈合作事宜,也不果;最终才在2017年与中国吉利汽车洽谈合作,终而让出49.9%股权给吉利。宝腾为何扶不起,甚至成为政府的财政负担?如在2016年要政府提供15亿令吉的贷款。说到底,这是个缺乏竞争力的事宜,事出有因。
众人皆知,汽车是个讲究规模经济的产业,若生产台数少,成本便节节上升,而销售量少,当然也没能力投资于研发,技术质量当然也难于提升。终而在性价比方面输给其他实力雄厚的厂商。其实,这也是何以汽车工业有日趋集团化。
宝腾长期受到保护
集团化的厂商可以整合资源,强化各方面的竞争力。其中生产台数越多的售团,如福士伟根、丰田、现代便越有竞争力,也更有资源投入研发与车款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不同款式的车款,也能透过共用组件,降低成本,这都是单打独斗的小车厂没有的优势。
一个小国的国产车要坚持自有品牌,只能说是好大喜功,不切实际,自寻失败,这个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或小国的意志为转移的。
进而言之,进入1980年代,除非是大国如中国、印度才有可能发展本国品牌的国产车;但也得获得政府的扶持方能壮大起来。对人口只有约3000万的大马言,除非能走出国门,否则只能长期依靠保护主义,才能生存下去;可保护主义的代价是,要国人愿意长期做出牺牲,如付出比国际市场价格更高,质量更低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
可大马的宝腾则是从1985年出台第一辆国产车以来,便受到保护,虽也曾因保护而在1990年前后取得超过50%的本国销售量,可也难以为继。自第二国产车出台后,宝腾的市场份额便日趋萎缩,如近年来市场额已跌至20%以下,年总销量不到10万辆。这么微不足道的销售量怎么可能有竞争力?其没落是预料中事,可在这种情况下,老马依然坚持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地要保住第一国产车,这只能说是执迷不悟,可说是不自量力到难以理喻的地步。
应走借鸡生蛋策略
其实,早在2007年宝腾就应借用福士伟根品牌翻身,惜竟也拖到2017年才与吉利合作。从时机上言,已错失良机。这里也涉及了一个要面子还是里子的课题,也就是要自爽还是要实利实惠的选择。说起来,大马的国产车本就是有名无实,名为国产车,实为外国车,因为高增值的关键组件如引擎均是进口货。
1980年代与日本车厂合作,本旨是以市场换技术,可实际上,市场是让了出去(代价是让日本厂剥削本国人)可技术没学到家,更何况技术是日新月异没有止境的。别说是大马,连中国的市场换技术策略也成就有限,毕竟人家不会把看家本领传给人,只有搞自主创新,才是出路。但以大马这么小的市场容量,又怎么养得起大批有真本事的研发人员?
别忘了,大马还有个新经济政策,而不是一个走人尽其才的量才用人,用人唯才制度的国家。这是个有自我设限的逆淘汰国,是个人才出走严重的人才流失国。
从比较优势,也就是扬长避短的成本——效益角度看,走国产车路线是一个不智的选择。反之,泰国的借鸡生蛋战略则是个最佳选择,而这个最佳选择本属于大马,可大马则因大头症而拱手让给了泰国。
历史地看,在1980年代,大马是东南亚诸国中,汽车销量最大的国家,也最具成为东南亚汽车生产基地国家。若当年不走虚有其名的国产车路线而走借鸡生蛋的路线,也就是把全球有名的汽车厂吸引来大马,把大马作为生产基地,那今天大马的汽车工业应会很繁荣,也可为国人创造许多体面的就业机会,如泰国目前一年生产量已超过200万辆,其中约一半是出口,创造出口就业机会是难以计算的。
国产车反剥削人民
此外,汽车工业是个前后连锁很强的工业,可带动许多上下游相关产业,如模具制造、机械精密加工、塑料注射成形等与相关服务业。大马若当年走借鸡生蛋路线,讲究实利实惠而非虚名,今天大马有可能已出现产业升级与高收入国,可惜的是今天依然卡在中等收入国陷阱,体面就业机会不足,政府财政陷困,个人的所得税在政府收入占比偏低,以及无奈要吸引大量大专毕业就失业的毕业生入公共部门等问题。
本来,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应是加速国家升级,可大马因没自知之明,产业政策如国产车反而成了长期剥削国人的变相工具,如汽车价格偏高(因国产税奇高)、公共交通长期被忽略、每3人中有一辆汽车,拥车数全球排名第36,排炭量排名第25、车贷破产人数偏高、公路死亡人数也偏高等等多种问题。
大马如果要在2025年成为先进国,破除国产车执念是个必要工作。要减轻人民负担与改善政府财政(如长期补贴汽车)也有必要发展公交,少用私家车。实则,大马虽然是石油生产国,可每年也得花上百亿进口石油产品,随著油汽生产量递减,拥车成本也将日升,进而言之,大马人还得改变生活方式,价值观更要与时并进,朝节能减碳方向发展,而非执迷于20世纪的工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