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性政党本来是要做族群的保护者,到头来竟要求作为受保护对象的族群施舍选票,怎么说都是悲剧。剿灭是官军扫荡土匪的用法,在朝政党竟要人民反剿灭,等于是草莽自居,这种身份混乱是荒谬剧也是悲剧。
这个悲剧是结构性的,怪罪马华领袖无能或者行动党无情,都是见树不见林,看不到自封族群代表者和被代表的族群的两者的深层悲剧。
一个族群需要“自己人”的政党来保护,自然是因为其政治权益处于被威胁的处境。美国犹太人没有自己的政党,却能左右国家的政治经济,相比于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地位自是天壤之别。
只要一天朝里有华人部长,才不会被歧视(准确的技术用语是“减少行政偏差”),这就是华人作为公民的悲剧。
只获残羹冷饭
需要自己人保护,当然也很容易被自己人出卖。潮州人有句谚语:“自己人,打死不相干”。如果你觉得被自己人打死不必当一回事,你被自己人打死的机率当然高很多,因为凶手不用付出代价。被族群代表出卖,这一点华人感受独深,所以今天才会有那么多华人以看官军围剿土匪的态度看行动党围剿马华。
被族群代表出卖的悲剧当然不是华人独有。华人有马华,马来人有巫统,印度人有国大党。为什么华人对马华的愤慨远胜于马来人对巫统的不满呢?为什么1969年后,华人海啸发生了至少三次(1990、2008、2013),马来人海啸现在才要发生第二次(第一次是1999)呢?
平平是族群政党,为什么巫统可以吃香喝辣,马华只能分得残羹冷饭,却还要成为过街老鼠,忍辱偷生,这就是马华的悲剧。
要理解这个悲剧, 我们先要理解联盟/国阵这种永久性权宜联盟的本质。“永久性”“权宜”两个词乍听之下很矛盾,其实很容易明白。“永久性”指的是巫统与马华长久的共生关系,“权宜”指的是两者对彼此骨子里的不信任。
巫统马华蜜月期不再
巫统喊“马来人大团结”,想要防备的华人,不止行动党,还包括马华;马华喊“华人大团结”,想要防备的马来人,最主要就是巫统。
巫统如何能既要防华人,又要马来人支持马华呢?逻辑很简单:行动党是更坏的华人,所以,马来人需要支持比较不坏的马华,但是,一定要全力支持巫统,不可支持反对党。
同样的逻辑,马华一方面要防巫统,另一方面又要为巫统拉票,其说辞就是:伊斯兰党(后来加上安华、现在加上马哈迪)是更坏的马来人,所以华人需要支持比较不坏的巫统(现在是纳吉),但是,也必须大力支持马华,不可支持反对党。
巫统、马华都要做民族英雄,却又要合作;可是,一出戏里怎么可能有两个同样戏份的主角呢?因此,巫统和马华的蜜月关系,从1952年吉隆坡市议会选举时开始,到1959年就结束了。
当时,马华总会长林苍佑看到伊斯兰党崛起,步步向巫统进逼,就要求竞选1/3国会议席,以便在胜选时有否决修宪的势力,希望以此巩固华人选票。然而,如果巫统成全马华的要求,岂不正坐实伊党和其他马来反对派的指责,成为族群叛徒?
两党之中既然只能只有一个能做民族英雄,林苍佑给东姑的“最后通牒”曝光之后,东姑唯有站稳立场,反过来通过陈东海、陈修信架空林苍佑,把马华变成巫统的华人代表,是马华流失正当性之始。
1969年后,马华又重新找到了功能,就是作为避免513再起的“吉祥物”。这个功能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次当数1999年,当时马华妇女组发挥了“菜篮政治”,在菜市耳语,提醒主妇“赶快买Maggi面,大选要到了!”,让华人的怕乱心理,在马来人因为安华被逼害而愤慨到不怕换时,及时救了巫统一命。
马华今日落到今日的天地,说到底要怪2008年政治海啸后没有发生暴乱。513既然不会重演,华裔选民不管巫统多嚣张都留至少三成选票给国阵的旧模式,就成了非理性行为。
只要巫统不愿意改变其霸凌盟党的本性,没有513阴魂加持的马华,式微是迟早之事。如果混合选区多,只要马来海啸不强,马华还可能苟延残喘多几年。
火箭不宜狂傲轻浮
可是,马华7个国会议员既然全力支持选区划分,减少混合选区,无疑是奉巫统之命自残;行动党作为其替代者,即使要缩短马华被凌迟的痛苦,也不宜狂傲轻浮。
曾经辉煌一时的建国政党,竟然落得先自残再被剿的命运,于马华当然是悲剧。然而,如果这能开启新局,有助于华人慢慢摆脱族群政治的共业,于华社就不是悲剧。而马华建国有功,如果其历史性任务果真完结,吾人何尝不可以感恩之心视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