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异议人士刘晓波的骨灰已经撒向大海,根据中国官方的说法,这是“家属的意愿”。作为一个中国民主运动的烈士,海将是他永远的故乡。在茫茫的大海中,他的魂魄与理念将一并沉入海底,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还是将漂流到世界进而影响中国的民主进程。
7月13日刘晓波敌不过死神,因肝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1岁。生前他多次请求离开中国,到海外就医,都不得要领。凭借一己之微力、非暴力的来推动中国庞大的民主人权工程,这个悲凉下场,确是人间悲剧。
天安门四君子
回顾1989年发生在中国的六四事件,当时刘晓波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在风气云涌的年代,他心系祖国,毅然选择回国,参与了这场轰动全球的中国民运,被誉为“天安门四君子”。他毕生致力于宣传政治改革而多次被拘捕判刑。
《零八宪章》或许是刘晓波最大“致命伤”,也是中共最大的“底线”。2008年12月8日,刘晓波因参与起草《零八宪章》倡议自由、人权、平等、共和、民主,要求修改宪法、三权分立、直选立法机构、保障人权等,此举犹如对中国政体的挑衅,不仅难容与中共,更因此触动中国的敏感神经。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和立直言,《零八宪章》并无主张推翻中共或中国政府。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秘书鲍彤之子鲍朴也认为《零八宪章》内容温和。但2009年,刘晓波还是“因言获罪”,在所谓“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下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反压迫的象征
为表彰他长期致力于非暴力努力争取和维护中国基本人权,2010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由于身陷囹圄,荣誉在身,却无法出席领奖,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会场特为他留了一张椅子,但这张空椅子将永远等不到他了。
中国这些年的迅猛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一个国家已经如此强大,如此富足,却仍然缺乏信心,不能见容于一个刘晓波,难道刘晓波的倡议就能轻易动摇中国的政治管理机制?或许这为世人留下许多的疑团与困惑。
1989年的中国六四事件,轰动全球。当时马来西亚各家媒体几乎大面积的版面报道与评论,电视新闻也毫无禁忌不断传送各类中国军方镇压示威学生的画面。这个运动在媒体报道下,全球关注中国的民运会走向何方?当时美联社记者杰夫怀登(Jeff Widener)所拍一名男子在天安门长安街上,只身阻挡坦克车队前进的经典照片,唤起人们对中国民主改革的期许,是反压迫的象征。
但民主人权遇到经济发展,谁应该“让路”?有趣的是马来西亚媒体对刘晓波的报道,看来处于两难。刘晓波事件不单没有铺天盖地的报道,也没有激起太多的社会及民间团体对中国民主人权的讨论与回响,这不禁令人怀疑,民主人权的价值观是否已经失去衡量的标准,可以因国、因人、因事而异。
不容否认,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双方人员来往频密,投资额不断增长。根据统计,去年马中双边贸易额达到2409.1亿令吉,增长4.4%,中国自2009年起连续第八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马中关系密切
中国房地产巨头碧桂园、富力、绿地、新华联等财团纷纷涌入马来西亚柔佛新山。中国资金如今已成为马来西亚国内最大的房地产投资者,过去三年以21亿美元(约90亿令吉)的投资额超越新加坡。
此外,我国政府自2002年为外国退休人士推介的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至今吸引了将近3万2000名外国人来马定居,中国公民就约占了8000名,排名第一。其次是日本人,约4000人。
事实证明,马中两国关系密切,在“重商”的观念下,中国的政治似乎成为议论的“禁区”。那些在社交媒体对刘晓波倾西方是“罪有应得”的嘲讽,我们不禁要问:一介文人、非暴力、民主诉求,就是犯了滔天大罪了吗?生活在民主政治体制的我们,难道寄望中国强大的同时却也一样不见容于普世价值的弘扬与对中国的道德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