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对国民经济管理的工具有多种,最常用的是所谓的宏观调控;其中,又以财政与货币政策为常套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指国家透过增减税收或开支调节经济;若经济不振,便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若经济过热,便采取收缩性,以冷却经济。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透过扩张性或紧缩性政策,如增减货币供应量或提高与减低利率来调节经济形势。一般情况是两者兼用,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目标中的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价格稳定等。
年度预算案则属于财政政策的范围。大体上言,在二次战前,除了特殊情况外(如战争、大天灾、大歉收等),政府多以平衡预算为财案原则;只是在二次战后,赤字预算成了许多国家的常态,特别是1970年代,商品货币,如黄金、白银被纸币货币取代后。
之所以,主因在于,商品货币的商品如黄金的存量,可限制货币发行量,而纸币货币可随意开动印钞机印钞,使货币的发行,失去了约束。这也是何以,当代许多国家的公共财政,均日趋恶化,因为创造信贷可以不必有实质的储备做为后盾。也因此,欧盟曾订下了约束,加入欧盟的加盟国,其年度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而总债额则不可超过GDP的60%;只是,多数欧盟国,包括德国的总公共债务也超过GDP的80%,其他如法国、英国、意大利等,也超过100%。这就是便利带来的自食恶果。
就大马言,情况亦然。自1970年以来到2015年,大马只有在1993-97年这期间,曾出过小幅(0.2%-2.3%)的年度预算盈余,其他年度均是赤字。之所以会出现盈余,主因在于大搞民营化,如出售国有资产或国营企业的股权。而大搞民营化的原因在于,在1970-80年代,积累了大量的债务,特别是在1981-82年,赤字更高达GDP的15%与16%!在1986年,总债额甚至超过GDP100%;在这个背景下,外加上新自由主义思潮狂扫全球,便出台了一系列的民营化政策,也为许多朋党开了财路,发了大财。
进入21世纪后,除了年年赤字外,大马的预算案还有几个特征,如行政支出在总预算中的占比节节高升,这八年已占到80%或以上;其结果便是,发展开支占比逐步下降。另一点是,为了使正规发表的预算案好看,常低报年度预算赤字,而后用追加预算案的方式来粉饰,这已成了常用手段。
公务员扩充太快
行政开支节节上升,主因在于公务员队伍扩充太快,且调薪次数与幅度超越民间部门,外加上退休公务员人数逐年增加,使薪酬成了行政支出的最大块。如在2015年,便占了总支出2739亿中的656亿令吉。2015年预算案中,总收入是预计有2352亿,不足份额靠举债补足(占GDP的约3.2%)。请神容易送神难,可以预见,薪酬开支难有大的改变。
何以在这信息化,技术进步的时代,公务员人数不减反增?主因之一在于,大马教育发展过快,且很大比例学非所用。若市场显然缺乏适用人才,学非所用的大专生却难找到适合的体面就业机会。若政府不收容这些失业的大专生,高教失业,将是冲击政权的一大力量。据此,公务员队伍应会继续扩大,目前人数已高达150万,可大马的就业人口却只有约1250万人。
在大马,预算还与大马5年计划挂钩,据此,在11大马计划(2016-2020年)总发展预算为2600亿令吉,平均每年是约520亿。只是,若行政开支占比,若不能适度下调(如行政75%,发展占25%),生产性投资将会受制。本来,政府举债未必尽是坏事;只是,若举债是花在消耗性而非生产性投资方面的话,后果是颇严重的。因为,没有生产性投资将没有未来收入。更何况,举债得还本付息,这又会吃掉收入中的颇大部分。如目前,每年得花约200亿于还本付息。长此以往,可能会促使政府走赤字货币化的路线;也就是,用印钞来支付开支,其后果便是高通膨。1980-90年,许多南美国家通膨失控,便是赤字货币化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