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世界镜头聚焦莫斯科红场,一场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正在此举行。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为数不多应邀出席阅兵式的国家领导人,坐在普京的右手边,观看中国三军仪仗队从面前走过。66年前,毛泽东首次访苏,那时新成立的中国一穷二白,力求与当时的苏联“老大哥”签订中苏同盟条约,当时的毛泽东也是坐在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右手边,那年的他们留下了第一张合影。
那时的斯大林可能万万没有想到,他一手设计的高度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没有让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迈入新世纪,纵使他去世后五代领导人的改革也终究没有带苏联走出衰败的命运。斯大林可能更没想到的是,今世不同往日,曾经需要处处接受苏联援助的社会主义“小弟”中国会在同苏联关系交恶和文化大革命等重重打击之后重新振作,崛起为不可小觑的东方强国。
德国《明镜》周刊刊文指出,俄罗斯在阅兵式时展示的最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并表现出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及苏联红军白发苍苍老兵的脸上的矍铄之情,让人想起最强大时候的苏联。可是联想终归为联想,现在的俄罗斯虽也是号称远东的大国,却远远没了当时冷战时期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霸气,1991年东欧剧变,立国69年后的苏联分崩离析,随著苏联的黄金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曾经被认为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阵营轰然倒地。
苏联解体,中国崛起,对照两个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风格的不同注定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结局:同样是解放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一个通过循序渐进的内生性自发性创新改革来实现稳健的经济转型,一个迫于外力通过解体联邦、转换政体的剧变来实现绝对的资本主义和私有化。
内生性改革经济体制先行。中国这些年的发展,表面上看起来的很多悖论实则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创新与衍生:一个通过计划经济而形成的共产党党国体系成为追求和带领市场化和盈利企业发展的领头人。重视建设金融资本市场建设、招商引资、努力发挥市场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这些在改革之前是被视为严重走资派的行为在近些年通过共产党主导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变成了可能。
改革开放创造小康
中国的发展仿佛不能简单的通过“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来回答,因为一个带有资本主义元素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引导整个经济的走向,中国政府在经过了35年缓慢渐进而有条不紊的市场化及私有化改革的同时,积极纳入了创业和盈利所必须的激励条件,使政府介入经济的最终意义在于确保市场体制作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则配置资源。市场的形成让国际资本与本国廉价劳动力有效结合,使得中国以超过年均9%的GDP增速成长了30多年。当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这三大生产力要素共同被中国共产党所有效利用与结合的时候,一个经济体不发展才是难事。
回首改革开放几十载,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体制的引进、以及对中国政府借助全球资本主义和市场的决策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这让短短三十年时间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走出了贫困,并且过上小康生活。
内生性改革政治体制紧跟其后。中国的政治治理体系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中慢慢形成,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体系却引导社会主要矛盾远离阶级斗争,把经济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点。
当下的中国已经告别了单单的意识形态至上的时代,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和“民主集中制”的结合体正在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中央政府通过人事、财政、土地等体制严把地方命脉,分权制却让权利充分下放,地方政府有了充分的自主权,搞活经济,发展民生,而地方政府之间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上的有胆有为的行径具有典型的创新精神,地方之间的良性竞争也把中国的经济推到了现在的位置。
中国自称其“摸著石头过河”的治理方式听起来仿佛有故弄玄虚的成分,但事实却是其政治实用主义的形象缩影。中国政治的创新是通过一系列体制调整来实现的,其形式更多的呈现于现实实践意义,在这种敢于尝试并借鉴一切良好体制的宗旨引领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中国变得不是那么水火不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再是那么僵硬。
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经济单兵突进了几十年,该改的也都改的差不多,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进行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从而有效的抑制国家机构权力过大所导致的贪污腐败与低效无能,一个政党要设计一个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把自己的权力权力关进笼子,这需要大公无私的境界和魄力。然而,政经从来不分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终究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政治体制作为根本保障,从而护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诚然,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改变,但有些改变不一定通过政权交接的“变天”来实现,一些对于平等自由美好生活的政治愿景也不一定要通过“换政府”的剧变来实现。事件的关键在于,政府以及运行政府的执政党是否愿意调整与改变,内生性自发性的改革与创新是保证一个政党与时俱进、不被淘汰的有效方法,此道理想必也适用于当前的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