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包括属下各种刊物如《明报周刊》等,向来是香港专业人士、知识分子等追捧的报纸,当年“公信力第一”,在香港文化由东方之珠辐射涵盖整个东南亚,美、加等所有华人地区的年代,其文化奶水培育启发了全球多少代华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及崛起之前,《明报》在协助香港文化左右甚至雕塑世界华人民主及思想文化方面,都扮演极重要的角色。
这也是为何,《明报》虽然多年来销量不是第一,但是凭借公正公平,正派办报的原则作风,吸引了华人世界最有料的专栏作家,种种风骨加素质结构而成的“公信力第一”,曾经让华人世界总算有一个可以自豪地站在以欧美为主导的媒体世界面前毫不逊色的金漆招牌。
但是这一块招牌,自从易主东南亚报业钜子张晓卿之后,光环却逐渐暗淡。这几年《明报》更是犯太岁似的,去年换上了马来西亚人担任总编辑之后,整个过程中,发生了加东版抽稿事件,引来几位重量级专栏作家开天窗抗议。
2014年,《明报》在香港公信力滑落到第三,从此不再将“公信第一”印在报头。今年2月1日,编辑部原订独家报导“加国密件记录学生目击六四开枪”为头条,却被总编辑锺天祥于晚上近11点擅自改为“阿里巴巴10亿助港青创业”,编辑部员工明报职工协会发声明谴责及质疑,锺氏较后指是根据新闻逻辑改头版,惹来职工协会逾80人搁笔一小时以示捍卫新闻自由。
这事件,《苹果日报》形容为“《明报》被河蟹”(意即遭中国政府干预),但坦白说,个人认为强国横手干预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是身在事件中的《明报》编辑部员工感受最深切,属于有人“自我审查”居多。
这位仁兄,曾担任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总编辑,也待过新加坡,或许办报是习惯了新马两地受权威与建制“牵制”,根本不了解也未能融入广大读者们对明报传统与理念的期许及支持。在以高度清廉,独立,自由的香港,继续贯彻新马主流报章的“文化”,又怎么不撞板?
最主要的,或许是有人护主心切,一心保护主子在中国的各种投资及便利,不希望打烂自己的饭碗,殊不知,是用自己老花近视的目光来度中央领导人的远大深算。
《明报》对于中国领导人的价值,就如香港对于中国的价值。不在于实际金钱的计算,而是有更高的功能与作用,这些都超越眼光短浅之辈所能见的境界。香港回归以来,强国崛起,香港已经不乏受到招安收编的媒体,唯有像《明报》这类不受权贵利益左右的报纸,领导人才能够真正知道香港人乃至其他各国在想什么,要什么。只有笨得不想听真话看清前路的领导人,才会连这管道也扼杀。
衔接世界的闸门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其他地区暴动,反政,随时可以武力镇压,甚至血腥镇暴,唯独是香港这一块,中共算是包容到了极点。因为香港是中国唯一衔接世界最先进的一道闸门,香港若变质,和其他中国地区同质化,就会和《明报》一样,失去其真正的价值。
换句话,《明报》对于领导人的价值,在于港人(以及支持香港文化华人社会)相信《明报》,当《明报》不被信任后,就是其价值消亡之事。
很多人不懂,对于“爱国商人”这回事,中国高明的领导人腹中自有一道度尺。表面客气,尊重,你掏钱出来更加是和颜悦色,但他们心中清楚,真正“爱国”的那一群华商,是那些在中共一穷二白,不被看好之时,就真的凭爱国之心不计回报地对中国投入金钱与物资。当强国崛起后,也真的报以这些爱国商人无限的商机。数来就有香港“爱国商人”霍英东,还有我们熟悉的郭鹤年。其他等到中国站起来了,才打著“爱国”旗帜回去淘金的,中共是心里有数的。
偏偏有人以为拿著在马来西亚“经商之道”,主动示好献媚,以为照办煮碗就可以一样得到中国领导人的欢心,从此通行神州大地商界,却没有看到强如真正的世界媒体霸王梅铎,连华人老婆也娶了,卫视也买了,最终还是一鼻子灰黯然断臂离场。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一套香港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小孩来喜因为见到当太监的同乡衣锦还乡,苦苦哀求父亲将他净身,希望入宫当太监,让家人得以丰衣足食。没想到世界变了,清朝末了,自愿阉割既成事实,小孩却连太监都当不了…中共没再要太监,有人却自己先阉割。
香港《明报》的沦落,代表著世界各地华文媒体失去了标杆,往后可能还有更多媒体及其老板,竞相向金钱与权力叩头。知识份子和媒体人的风骨云云,在这关键时刻就更像是一部肥皂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