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是目前中国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最为现实的两个选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货币体系改革无可回避,但改革任务十分艰巨。一是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撼动,国际货币体系更可能出现的演变是多种储备货币存在。二是发展中国家曾经试图推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但收效甚微。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是目前中国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两个重要补充。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输出的不完全是货币和资本,而是经济发展理念和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将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福利改善。中国努力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将为其赢得更高的国际声誉。
“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都是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防御外部不利冲击的重要国家战略。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不少困难,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过去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不可能持续下去,否则会面临持续的国际贸易摩擦和深刻的国内能源危机。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我们可以选择以资本项目逆差的方式,配合“一带一路”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走出去”战略,合理调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这对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将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改变国内投资过热现状,将过剩的国内生产能力转向国际市场,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三架马车之间寻求平衡;二是让更多企业走出国门,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利用这个机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
第二个问题是巨额外汇储备风险。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截止到2014年12月储备余额达到了3.84万亿美元(约13.8万亿令吉),其中65%至80%购买了美国国债,而美国国债在过去几年的利息只有微薄的2%至3%,同时美元汇率变化还可能造成债务缩水,因而外汇储备的保值风险日益突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将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有助于摆脱“美元陷阱”,同时“一带一路”为巨额外汇储备的使用提供了比较合适的渠道。亚洲的投资需求十分巨大,预计到2020年东南亚和中亚国家仅在必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上就需要至少8000亿美元(约3万亿令吉)。中国可以妥善地使用好手中的资金,届时得到的经济回报不仅比美国国债收益高,还将刺激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了吗?
“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本身也是相互促进的。4年多来,人民币国际化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包括签定货币互换协议、出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等,但还不能说人民币已经是国际货币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仍然是争论焦点。货币国际化包含多重职能,如结算货币、第三方贸易或外汇市场交易中的计价单位、储备货币。鉴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主要来自在国际贸易体系而不是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以及其与亚洲国家之间紧密的贸易联系,人民币国际化的首选路径更可能是从担任亚洲地区的贸易结算与标价功能起步,之后成为区域储备货币,再成为国际货币。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将人民币列为结算货币是非常自然的选择,因而“一带一路”将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区域路径平台。同时,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贸易结算体系下,他国间开展经济活动需要承受巨大的汇率风险。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后,一是可以规避因美元币值波动产生的汇率风险、汇兑成本和进行外汇避险的交易成本;二是沿线国家的贸易公平性可以得到保障;三是该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将得到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不能忽视市场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虽是由中国政府首倡,但从长期进程来看却不能忽视市场因素和企业微观活动。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成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只能顺应市场需求来提供制度条件。另外,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由于资本管制对微观主体参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约束、企业定价能力不足,人民币国际化并没有起到企业避免汇率风险的作用。同样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积极规划并引导融资,但也不应替代企业与市场的作用。比如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完成以后,具体施工可以交给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另外,如何将中国民企引导至海外投资和工程建设中,如何提高中国国企的海外竞争优势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