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号星期四;已经坐在机舱里,准备乘坐当晚最后一班9:45的航班从上海浦东机场到广州,但是突然机长广播,告知雾霾(英语新词SMOG:smoke + fog)越趋严重,大家得回到航站楼等候进一步的消息。
这一晚,上海PM2.5污染指数在420(微克/立方米);比前一天我在北京的150、隔天在广州的70高许多。
从航站楼回头眺望,停机坪原本若隐若现的飞机越显模糊,甚至衔接登机口的登机廊都几近隐去。等到凌晨12点半,航班终于确认取消,在这深夜,航站楼忽然变得热闹:焦急的乘客在查询明早的航班、查问哪里可以取回已托运的行李,临时加班的航空公司员工手忙脚乱重复回答千篇一律的问题、面对责难和激烈争吵,几位再也没耐心的乘客狂拍柜台嘶喊,连多位警察都一旁束手。
不做广播、不懂应变、无效沟通、没有标准流程和交代、没有危机管理的“中国式管理”在这种内陆经常出现的航班延误里不断重演,让中国的乘客常用激烈的“维权”抗争方式:从质问到口手并用辱骂、拒绝登机或下机,甚至发生“机霸”在停机坪上徒手阻挡飞机起飞!
12月6号,中国百馀个大中型城市出现雾霾,是过去50年有测量纪录以来最严重的情况。江苏省盐城一度能见度不到10米──也就是说,你路上跑快一点就会撞上人了!
这一天中午,根据官方数据,上海PM2.5污染指数终于破了所谓“爆表”的500,午后的指数“再接再厉”达到602.5,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的安全水平25微克/立方米的24倍。
什么是PM2.5?PM2.5指环境空气中直径不超过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它可以进入肺部甚至血液循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空气中危险的最细小颗粒物最高含量不应超过25微克。
不是偶发事件
今年10月冬季开始燃煤供应室内暖气时,哈尔滨的PM2.5指数甚至被测出高达1000。
上海本是沿海城市,因此空气污染通常不会很严重。根据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表示,这次的空气重度污染的原因是西面江苏省、安徽省和北面山东省的燃煤发电厂排放的废气:
“尽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是此次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究其根本,工业污染物排放才是造成雾霾的根源”。
城市的污染治理没有提升、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之间交叉污染,冰冻三尺的雾霾不是偶发事件,而是中长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近期上海常处于重污染预警中,市环保局甚有创意的把原本的“连续3小时PM2.5小时浓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调整为115微克/立方米。
美国位于淮海中路的驻上海总领事馆也有PM2.5监测点,由于他们和市环保局的监测方式不同,因此对空气质量好坏的评价常有差异。继北京大使馆的监测数据差异造成“议论”之后,去年5月也出现上海环保局公布空气质量为“良”而美领馆发布为“极不健康”的“趣闻”。
为什么有差异?中国官方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用美国的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我国的空气质量,这是明显不合理的”。
因此,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外籍人士和雇主商议是否愿意派驻到中国以及薪金配套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