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马华老二的廖中莱,在7月20日宣布将在年杪的马华改选大会上攻打总会长职是意料中事,因为放眼当今马华仅存7名国会议员(参选39席)中,只有廖中莱的“辈份最高”,而且也具备了条件成为马华老大。因此由他带头来领导马华,相信在党内面对的阻力不会太大。
但问题的关键不是马华换领导人的事宜,而且马华要由谁带领走出失败的悲情与阴影?而这位“真命天子”确实是任重道远,不能再像过去般的萧规曹随,只按过去的模式走,不必有什么大创意;相反地,他必须以新思维和新作风和无畏的勇气来面对华社和国家。
在这方面,廖中莱所发表的“出师表”还是不够明朗,甚至是未正面回应某些重大课题,例如他提出许多州属要求重新登记党员籍,并且支持总会长直选和改变目前的由党中央代表决定马华命运的机制时,尚未有详细的改革方案。
无可否认,这都是好建议,但问题是马华要怎样改和怎样告别昔日的历史?单就党员籍来说也不知讲了多久,一直都没有改也没认真执行,总是听到说马华有百万党员,并且以此作为一种荣誉当成马华的标志。更甚者,马华也一向自诩为世界第三大华人政党,第一大是中国共产党,据知目前有党员8千余万名,占中国人口的6%有余。第二大是台湾国民党,号称党员超过100万,占台湾人口不到5%,但据网络讯息公布实有34万名党员。
至于身为第三大华人政党的马华也从来没有改变它有百万名党员的自豪,如果此说有根据,则马华党员占马来西亚600余万名华人的15%。以人口数目比较,这是最高比例的华人政党。
马华的3次失算
也有马华领袖曾这样说,如果马华的百万党员能至少每人影响3至4人投票支持马华,马华候选人何愁不当选?但经过多次的教训后,马华也有过至少3次的失算,第一次是1969年的大选,马华参选33国席,只胜13席;第二次是2008年大选,马华参选40国席,只保住15席,似乎回到“513”前的败局;第三次则是2013年,马华参选39国席,结果只胜可怜的7席。这些个失误不是华社失算而是马华自个儿的一厢情愿所造成,总以为马华党员一定会不负众望,可以保住马华的席位,到头来则是输得连自己也不明不白。
这样的结局很明白地告诉马华党员册有很大的问题,如果不正面清理面对现实,马华会连党是怎样失败的也搞不清楚。摆在马华面前的已不容许马华再陶醉其中,如果它不想再有第4次政治海啸的话,首先得由马华本身做起,那就是要改动整个机制。第一步就是通过重新登记党员,即使党员清理后大大减少,那也没什么大不了,不信问问新加坡长期以来一直执政的人民行动党有多少党员?或者也可以查问一下马来西亚的民主行动党有多少党员?就可一目了然一个政党的成败和存亡不在于其党员数目而在于党的方针和路线及取信于民的程度。
这就是说,不论谁人领导马华,他已不能回避清理门户的大事,不能继续其鸵鸟政策,惟有大刀阔斧树立新风才能自救。这个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留给廖中莱去规划一个改革的方案,而在未来的代表大会中得以落实。
除此之外,廖中莱也要注意到马华中央代表产生的方法和规则。在过去很长时间,一些地方的中央代表都有一定的连带关系,而且也连任多年,在人事不改变下,马华能出现新人新事,那就是新鲜事了?
由此可见,表面上看马华有很多的党员,实则党的命运掌握在2千余名代表的手里,他们才是党的核心人物。这样沉积多年的传统是不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60年不变”。
当然,我们在还不能奢望马华总会长是直选的当儿,我们相信华社要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马华,就如在80年代,前首相马哈迪“抛弃”旧巫统而拥抱“新巫统”,结果成功地用新巫统取代乃至包容旧巫统,直到今天,巫统也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马华命运则大不相同,它在60年代由陈修信掌权后就逐渐地处在“屈从”的地位(廖中莱不认同这种看法和想法,但他在访谈中针对与国阵的关系仍未清楚表达他要如何清除华人存有这样的“印象”),因而遭遇1969年大选的重挫。
在这之后,马华是有所重振,也进行大改革,但也因为在国阵体制中马华能表现的空间不大,也就有李三春“出走”的故事(1983年)。这说明了有抱负的李三春也不能超越林苍祐时代的出位形象(1959年,林苍祐在马华的地位是被党内的敌对势力消除的,以致他向东姑提出的“陈情表”要求分配40个国席(当时国会104席)功败垂成),只好急流勇退。
来到今天,马华虽然已争取到40个国席的分配额,但此时的国会已是翻一倍议员,达到222名,即使马华胜完所有的国席,也还是未能在国阵内取得突破。
马华改变靠自己
这点可以从李三春后的梁维泮、陈群川、林良实及黄家定的领导年代看到马华在高峰时还是突而不变。如林良实的安定年代及黄家定的“黄金年代”,马华在国阵内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吃力和不讨好,造成华社对马华啧有烦言,有时甚至是认为给予马华过多枪弹,也还是没能兑现华社的需求与诉求,如在1999年马华胜了28国席(参选35席)及68州席(参选77席);在2004年时,马华更胜了31个国席(参选40席)及76个州席(参选90席),但马华在内阁的成员仍然4位。这是打从陈修信时代就没有改变过的,真是50年不变。
因为这样,华社对马华产生距离感,虽然在今天马华不入阁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华裔难以适从,难找人投诉和求助无门。但今天马华应“再入阁”的呼声已大不如前(1969年“513”后,马华被舆论强烈要求入阁),这也是马华自身的错误决策引发的,没有人促马华退出内阁,倒是有人挑战马华是否敢于脱离国阵而自力更生?
当然廖中莱不可能带领马华退出国阵。从他的言行间,倒看出他赞同入阁。
可是今日的马华已不是昔日的马华;今日的马华已蒙上阴影,更让人看不到其前路,这就需要马华自己来改变自己了。
廖中莱的站出来和可能与魏家祥的配搭虽然是被认为较有看头的一对,但马华需要的是一个能改变马华的人;华社需要的是能保障华人权益的马华,而不是“忍气吞声”或“避重就轻”的马华,也许是时候轮到廖中莱来表现了。但他要记得的是,当务之急是带领华人走出悲情,不是仍然在原地打滚或故步自封,否则自己也会被捆绑在其中而改不了马华。千万记住,一个新的马华也许是挽狂澜于既倒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