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孔独中18岁的洪子慧活得很累,她选择踏上“不归路”,还说声:“对不起”。
18岁正是含苞待放的青春年华,应该有更多的快乐与欢笑。功课再不好,都没有必要步上绝路。但它留下的悲情,却是来自于家庭,更令人深感唏嘘。
家庭永远是子女的避风港,尽管出现形形色色的家庭形态。但家,还是家。没有家,孩子将无法得到安身,也将失去精神的支持。
再富有可以买到的是“豪宅”,但未必可以拥有“家”的温馨与温暖。
有多少的父母,认真地去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
爱之深,责之切。可以是父母关爱子女的出发点,但好的出发点,并不能确保好的结果。自由与约束、严格与慈爱是相对的,如果无法找到平衡点,冲突就会随之而来。
当洪子慧横尸公寓楼下时,是终结了父母的关爱,父母表达再多深情,已经枉然。逝者已去,再多的泪水,也挽不到一条宝贵而青春、美丽的生命。
洪子慧的离去,不是个人的情爱,无关学业的困惑,而是家庭的“遗憾”。
子慧生前曾向堂哥埋怨,即使她努力读书考获好成绩,也无法讨得母亲的欢心,令她感到心灰意冷。一个孩子学校成绩的好坏其实不代表什么,但父母过度看重子女的成绩却有时是孩子难以承受之重。不少父母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也不尝试去了解孩子的本性,以至于轻易用成绩优劣来断定子女的未来。
不要给子女压力,并不表示放纵、放弃,而是放下。
给子女更多关爱
放下即是我们对子女除了尽了抚养之责,更要用心去理解他们的能力、性向与才华,放下身段,鼓励多于责备,赏识多于怀疑。
放下即是抛弃大人的角度,认真的聆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才可能走入子女的心灵,帮助他们度过生命的难处。
今天的面子书,已然成为子女宣泄情感与情绪的渠道。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等,或许已经无法在这里找到正确的价值判断,但真切的生命、真切的感受、真切的迷茫却会在这里等到“安身”。
子慧2011年的留言:
“其实所谓大人~
不是都小孩子过吗?
为什么还不了解我们~
总是说我们做错
难道你们大人就没有做错过吗?
真可笑~”
心理学上常说,大人与孩子由于年龄与经历的不同,常常看问题的角度南辕北辙。就像一张桌子,大人的高度看到的是桌面上的东西,孩子却只看到桌面下的东西。
Karen Kosman在出版的《为时过早说再见》说:“通常,对痛失亲人,特别是孩子自杀的反应都是否认。
我们认为如果大喊‘不不不’,一切就都只是一场虚惊。这种否认就像来自朋友的拥抱一样,使我们得以趁机减震。之后否认又变成震惊,就像为缓解疼痛吃下镇定剂一样。藉著这镇定剂,我们打起精神将噩耗通知亲戚朋友,安排后事。这段时期,我们经常通过作梦和回忆短暂地与失去的亲人相聚。”
度过这个难处的父母心灵是无奈的、哀伤的、痛楚的、还可能有极大的罪责。但对不可挽回的生命,如果能因此让我们改变教育以及与子女相处的方式,给子女更多的关爱与关心,让他们感觉温暖,走出彷徨。或许这样还可以让其他的子女得到“新生”,避免悲剧的重演。
面子书成“避风港”
今天的面子书,是青少年与同侪团体最贴切的心灵平台。很多的糗事与趣闻、欢乐与哭泣、喜悦与悲伤她都可以与很多人,甚至不太熟悉的网友分享,问题是为何独缺父母?最亲近的人,为何却形同陌路?
子慧写道:
“我好想用死来脱离心里的辛苦
但我怕我用这种方法脱离了大家都很辛苦
我知道我不能再给啊嘛给爸爸给子晴
他们在承担这种失去亲人的痛
但我真的很累......”
子慧的生父、生母或养父无发“预警”悲剧的发生,因为征兆就在面子书,但这却有时又是父母没有能跨过去的“门槛”。
子女在面对外在的挫折、羞辱、谩骂常会在面子书里寻求解脱,以寻得心灵的安顿。如果家庭没有得到“安身”之处,那面子书就会自然取代家庭成了“避风港”。
关爱子女的父母,不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
当18岁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有选择的权利时,你是帮助他展翅高飞,还是按你的意志,让他满足父母的期望而飞呢?
悼青春生命的早逝,愿子慧安息。也期望更多的父母今后对子女教育有更多的反思。教育子女或许没有捷径,但我们应该懂得“用心用情”。生命无法重来,请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