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纳吉在去年9月11日宣布《2012-2025教育大蓝图》初步报告。其中一些建议,在华社及华教界激起了华教的危机感。
危机感来自二方面。其一来自外在的。这就是临时报告建议,华小自四年级起,采用国小的国文科的课程纲要,包括教材、教法、评量、师资。课时由180分钟,增至570分钟。
对此措施,华社担忧,华小逐渐向国小靠拢,华小逐渐“国小化”,最终变质,以致被“同化”。《1967年国语法令》实施后,英小就是这样逐科改制,最后消失无踪。前车可鉴,令华社十分担忧。何况“最终目标”这一罩门,从1949年英殖民地时代,《荷格报告书》(Holgate Report)建议最终以英文作为所有学校的教学媒介开始;嗣后,从《拉萨报告书》(1956),一直到《2005-2010首要教育大蓝图》,各项报告,都几乎强调,最终目标是以国语作为所有学校的教学媒介。如今,新蓝图一脉相承,单元政策依样画葫芦,难免使人起疑。
新蓝图又建议,废除中学预备班,并且指认国中为华小生首选升中学的学校。这二项设施,大大影响了华校生的升学管道,也影响了独中的收生。
华社内部分歧
另一个华教危机是来自华社内部。三大华教组织:教总、董总及林连玉基金,近年由于会员背景不同,意识型态分歧,四分五裂,对华教受蚕食的一些措施,没有相同的对外口径和共识;作为华团领导的华总,立场并不坚定,多做些朝野协调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捍卫华教的凝聚力,致让别有居心者有机可乘,箝制华教的发展。
华教的最大危机,乃是华社还没深刻的认识到华教危机的存在。
华人是思想懒汉。平日疏于对华教存亡的关注。不见棺材不掉泪,死到临头才惊觉惊慌。这次大蓝图对华小国文科的建议,华小的传统底线重重被踩了一脚,剧痛起来。
董总号召的1125大集会,召集了数百社团参与,有一万人出席,显示了华社捍卫华教的实际行动;华社爱护华教的共识,再次建立起来。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是捍卫华教的契机。
这个契机要善加以利用。1952年马华总会长陈祯禄筹组一个协助华教发展的铁三角,叫“三大机构”。其成员是马华中央教育委员会以及董教总代表。期间做了不少争取华教权益的工作。
如今,1125过后,呈了备忘录,华教并不就此“保平安”。政府教育决策,从《7年发展计划》(1994-2000)、《10年发展计划》(2001-2010)到《首要教育大蓝图》(2006-2010),都是在内阁以“行政命令”宣布后实施,缺乏民意基础,没有遵循早年英殖民政府传下来先设立调查委员会,后开公厅会,拟定报告书,呈交国会辩论,最后才拟定法令,通过才实施的程序。
四大机构结合教总在1125大会举行前说,举行集会抗议,“不是时候”。那是没看透彻,今天教育决策的程序,已不同以往。新的《教育大蓝图》一经定稿,经内阁通过,就大局已定,再也不能做些什么了。会谈呈备忘录方式已不管用。董总公布的秘件已证明了这一点。
为今之计,应是时候,考虑组成“三大教团”(董总、教总及林连玉基金),或“四大机构”(另加入华总),进行长期运作磋商,消除歧见,建立共识,有一定的策略和行动,才有可能争取到应得的权益。整合力量,组成松散机构,方便行事;总好过临时临急,救火灭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华教危机也可转为华教长期经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