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新闻在线》即将在国庆日停刊,对于一个独立自由的媒体而言,只能用一句话形容:沉痛。
马来西亚媒体生态的转变,平面媒体的一报独大,言论已经完全被窄化。民主政治不能没有开放的舆论与独立的媒体,《独立》的结局,反映的是民主的倒退。
我国的政治自上一届308大选海啸后,出现了重要的政治形势,两线制隐然成形,来届大选是关键的一战,民主的“前进”或“倒退”,就在此时。
《独立》撑不过来届大选,也意味著少了一个为民主发声的喉舌。
对害怕监督的当政者而言,媒体只会添乱。《独立》走入历史,有人是雀跃万分的。
《独立》每月6万令吉开支,为何我们却“养”不起?
一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每天生产及时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补足了许多“看不见”或“见不得光”的新闻,使资讯得以流通,意见得以传达。由于许多人没有看到“民主政治”与“媒体自由”对国家改革的重要,特别是威权统治的下的国度,控制媒体“愚民化”以达到巩固政权的例子比比皆是。
独立媒体运营的艰苦
媒体走入市场,基于使用者付费的观念,《独立》无可避免的在订户与广告两不全的窘迫压力下,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就如我国的60间华文独立中学,如果也是“使用者付费”,不靠社会的捐助,早已难以维继。
今天我们华社对教育的投入与热情令人动容,捐款不落人后,从数十、上百万,以至千万都面不改色,传统的观念“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感起著极大的影响。华文教育得以长存,能登高一呼,众山响应,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一个“独立的媒体”得到广泛的认同,这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毕竟它不像独中有一个“实体”——建筑物,能见度高、具永久性,捐助者还可以留名后世。
媒体的影响却是“无形”的,只有“虚体”,办事处可能只是一间普通的店屋,而且随时可以变换。
由于缺乏对“虚体”的认同,而且媒体一向都是商业化经营,要华人社会汇聚力量来办一个独立的媒体,他们没有深切的感受其迫切与需求,而这正是独立媒体一旦没有足够的订户来吸引商家刊登广告,自然要走入关门的厄运,当然有些人是习惯对媒体标上政治标签,以至“敬而远之”。
媒体推动公民社会
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运动与媒体的独立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当公民社会无法借助媒体的传播力量来引导社会运动时必将事倍功半,而且运动的本身还有可能被主流媒体歪曲。
没有媒体,公民社会的话语权将是致命的打击。斯坦福大学教授、新闻伦理学专家吴惠连(William Woo)就指出:“支持独立媒体必须与支持民主、法治和人权等更广泛的联系在一起”,就是这个道理。《独立》从创刊至今7年,在推动民主、引导舆论、监督政府的努力交出了成绩,读者有目共睹,但无奈的是它的停刊正“突显在威权的国度里头经营独立媒体之艰苦”。
希望它不会是永远的“句点”,我要借此向饶仁毅、庄迪澎及全体《独立新闻在线》的新闻工作者致敬,民主改革之路漫漫,曾经努力的必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