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槟城一个小市镇长大的小孩,从小就学习著中文。从小学到中学,都不愁没有学习中文的环境。那时觉得学中文就像从小开始就学绑鞋带、拿筷子一样地理所当然,没有任何可质疑的地方。中文——对我们身上流著有悠远历史之中华民族血液的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这是我在后来才慢慢意识到的。
当我去到台湾升学后,常遇到当地人提出一个问题,你的中文怎么说得那么流利?这时我总会解释说是因为我从小就学习中文的关系。从小就有得学习中文,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林连玉、沈慕羽、陆庭谕等先辈的名字和贡献,都是我在后来才听闻的,毕竟中学的历史课本不会出现他们的事迹。我想如果没有先辈们的辛劳和付出,后辈如我不会有那么健全学习中文的环境吧。
我的中学跟小学一样,都是国民型学校。以前不懂为何SRJK或SMJK旁还要加一个(C),那时只知道有C的就是“唐人学校”(福建话),反之就是“马来学校”。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个C就是教育政策“偏差”的产物。“偏差”这个词要用得谨慎,但除了这个字,目前我想不到其他更适合的词汇。最近几年,金宝的培元、麻坡的中化、柔佛的宽柔,都刚或即将迈入建校百年的里程碑。马来半岛的华校,比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历史还长。
以前在国民型中学就读的我,没想过为何升上中学后就不能继续以母语学习其他科目的原因,只是一味地接受、顺从。直到最近关丹争取建独中的相关新闻与评论看多了,从中逐渐了解大马这几十年来的华教风雨路,才慢慢做出反思。
从小学开始,课本就一直在灌输著我们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图片也总是有三大民族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装快乐相处在一起的画面。既然是多元文化,为何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其中一个民族,不能继续以自己的母语接受教育呢?难道课本常出现的多元文化,指的就只是各自的民族庆典而已吗?
马来文是我们的国语,我从不质疑。作为马来西亚人,无论什么民族,会说和写国文是很正常的事。那中文呢?虽然中文在马来西亚没有国语的地位,但对每一个大马华人而言,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它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源。这就像马来文于马来人、泰米尔文于印度人一样,都是各自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源。
作为华人,我们热爱中文,不代表我们不爱学习马来文,不认同马来文作为国语的地位。学习中文和马来文,是没有冲突、并行不悖的。但为何马来民族可以用自己的母语——马来文接受教育,而华人就不可以呢?
凭著1961年的一纸教育法令,就要华校做改制,并剥夺华人以母语受教的权利;不接受改制者,就被政府孤立,不能够接受政府资源的任何补助,尽管那些把孩子送进独中的家长还是一样要年年向国家缴税。
作为一个马来西亚华人,我从不怀疑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还有对马来文作为国家官方语言的支持。但这不代表著我会认同马来文以一种强势的官方语言身份,去压制其他族群之母语的发展。我的祖先来自中国,但我不是。我只是一个在马来西亚出生的华人。我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出生地,如果要以祖先来自何处去判决我今日在这个国家的身份地位,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
因此,我也不认同那些要华人回中国的话语。就国家认同的角度而言,我的国家就是马来西亚;但就民族身份认同而言,我是一个华人。无论我生在哪一个国家,我都是一个黄皮肤的华人。
人的境遇,就像一株蒲公英,不知道会被命运之风吹到什么地方,在哪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一百年前,从中国南下的华人因缘际遇,在这个蕉风椰雨的土地落脚,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落地生根,那时还没有马来(西)亚的产生;而在半个世纪以前,作为英政府殖民地子民的各族先贤,说好不分你我一起同心协力争取独立自治,这个愿望也被实现了。如今在马来西亚这顶大屋檐之下,无论什么民族,大家都是马来西亚人。
虽然目前大部分的华人都在中国,但不能凡是黄皮肤的华人就被认定为“中国人”,因为个人之出生地与境遇的不同,让国家身份的认同也随著改变。但无论生在中国、美国或马来西亚,作为华人这个民族身份的特征与认同,是不会改变的。
我是华人,我热爱自己的国家;但我也希望国家能给予不同民族一致的公平对待,让各民族——无论人数多寡,都能在毫无阻碍、人为干扰的情况之下,学习自己的母语。这也是各族传承己身民族文化的必要。
国家建立的基础在认同。各族有各自的母语不是一种障碍,反而是一种学习包容异己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认定同一个国家为自己的祖国;但民族的根就在语言,不懂母语,就无从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是以我们才那么重视母语教育。
这不只是华人的问题,在不同的时空与环境之下,也可以是其他民族所面对的问题。无论如何,少一分排挤与同化意识,多一分谅解与包容精神,再紧的死结,也会有松脱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