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现代华校三只带头羊,是1906年吉隆坡尊孔独中、1907年怡保育才独中及1908年吉隆坡坤成独中,他们都是小学、初中而晋升至完整中学的学府;更早的是至今停留在小学阶段的霹雳布先益智华小(1904年,一说1902年)。
这三所华校各自举行了隆重的百年校庆和出版百年特刊以志其盛。嗣后,百年焰火即轮流在华校百花圃燃起,东边不亮西边亮,此起彼落,煞是壮观;计有1910年霹雳近打县红毛丹达才华小(1911年庆祝)、1911年江沙县沙叻(北)兴华华小;今年有金宝培元独中、和丰兴中华小(及国民型中学)、华都牙也育群华小、安邦明新华小(以上皆在霹雳州),以及柔佛州峇株巴辖中化独中。雪隆也肯定不少,因为霹雳近打矿区与雪兰莪巴生矿区同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早、人口最多、华人人文最繁盛的两个中心,华校数量当然也最多。
一般的庆祝形式是庆典、特刊、筹款,各地规模大小不一,特刊篇幅繁简互异。笔者主编了两校两册共四卷特刊,即育才独中百年特刊一套三卷(涵盖华小、独中、国中三单位),红毛丹达才华小特刊一册,前后历六年。这里且谈谈心得,供后来者参考,希望庆典越办越好,特刊越出越充实,为华教传承和历史的整编添砖加瓦。
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首先,主办者一定要树立起“竭尽所能办好百年一遇校庆”的心理准备,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态度从事;不惜动员一切力量——董家教校友加以落实。为了保证工序纷繁、耗时费神的特刊编撰按时出版,制定计划之后,分成若干阶段,责成相关人员必须在既定的日期前一一加以实现。有些单位为了把校庆盛况辑录在特刊中而在校庆之后出版,有的则校庆、特刊同时并行,校庆盛况全程(从筹备日到校庆)则另行录制成光碟(特刊与庆典志盛),以保留记录,方便寄赠国内外校友和学术单位。
其次,特刊中的历史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普遍的现象是历史资料多有欠缺,甚至大片空白,非多付心思和时日不能成事。因此,历史部分工作最违繁重,所需人手也比较多。有经济能力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人负责,包括史料征集、淘选、分析、研究、总结。来源是本校的校刊、纪念刊,文物、地方长老的回忆、旧报刊、相关中、英、马来文史书提到相关的片麟只爪、政府档案局和图书馆等。其中最考功夫的是史料的综合与脉络的勾勒。一本好的校史,这个关节决不能马虎。
资料短缺是各校最头痛的,因为百年前的人与事知情者多已作古,文字、照片多已散佚无踪。可从早期华文报《叻报》、《中兴日报》、《槟城新报》和较晚的《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摘取,尽量减少校史的空白。不得已时,可以采取“华教相关大场景下当年我校的状况”对比手法,弥补万一。其中重要的是,必须勾勒本校创办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初现代胶锡经济、辛亥革命的政治思潮及五四运动思潮的冲击、现代多元社会的形成,本校诞生时人与事及其变迁和互动等多个方面。
此外,综述1930年代抗日战争、1950年代独立前夜从侨民学校转化为公民学校的过渡,以及之后面对单元主义压迫下维护与建设的艰辛过程,从复杂现象中勾勒出民主主义的主线,这条主线很重要,它是华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亦是编委会必须倾注力量之所在。但总的方针是“略古详今”,借古鉴今,以开辟更美好前景,为本校、为华教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助力。
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独中、华小与国民型中学的历史各有重点。独中侧重复兴史及复兴之后的轨迹及经验教训;华小与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主权的维护是重点;未发展为中学的华小,侧重点与独中相仿,多著墨维护与建设的经验;国民型中学应在华文节数、校长华文资格、课外活动的华文色彩及华文在行政、周会使用情况的变迁。同名的学校,独中、华小、国中可以容纳在同一册的百年校刊之中,但国中应老老实实把1961年的改制视为自己历史的开始,不要把两种制度不同的学校混为一谈,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性质的歧异性。
再其次,重视纂修地方志。所谓地方志,包罗地方的政经文教、社会风俗习惯、人文旅游景点等,一句话,一地方的百科全书。别小看地方志,特别是东方国家非常重视它,即莲西方国家的史家、学者也高价收购东方国家的地方志,因为地方志是研究一国政经文教军事的原始的极重要的资料。
在我们的百年特刊中,除地理环境之外,应叙述华校五或十公里范围内各源流教育的情况,特别是国民学校与华校的对比、位置、规模与数量。稍加比较,就会发现单元主义的战略部署,采取“乡村包围城市”和“城市心脏地区突破”的态势,陈旧的华小或国民型中学成了孤岛。由此就可以了解在全国范围内华校与国民学校的比例呈1:5的巨大落差。此外,地方志也应记载市镇、新村开埠史、地方建设今昔对比,人口、就业的变化等情。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各校可以上述要点结合自己的情况酌量处理,但必须认真,竭尽所能,办出搬出成绩来。
目前,已经出版的全国华教史,只有一部郑良树教授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这部华教史共四卷,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工夫。但该书有待补充与充实,比如,育才中学创始于1907年,非1908或1909;经清廷命官、“锡矿大王”胡子春与革命党人郑螺生、李源水等几经较量,三次停办,至1914年胡子春离开怡保,回槟城颐养余年,革命派掌握了董事会,育才走上比较平稳的道路,始告一段落。
纪念先贤艰苦创业
又如,霹雳州红毛丹达才小学,与沙叻(北)兴华小学的创办直接与书报社、同盟会有关。凡此种种,凸现了华小腴民主主义的紧密联系,而这个民主主义则是抗拒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种族主义有力的防火墙,是华校生命力的来源。
此外,该书对1970年代复兴运动多有省略,也是一大缺点。历史的研究越是深入与全面,就越接近历史的原貌。所以,时下各校进行著的的百年特刊的编撰,不要小视其意义。各校有条件者,应设自己的历史档案系统和历史展示管,纪念先贤艰苦创业的伟大功绩,并将华教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永葆华教青春不谢。
20世纪初华校的创办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改制前夕,前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百年庆典的灿烂焰火在未来50年时间里将陆续不断的绽放光芒,这是一幅多么动人心弦的伟大场景啊!如果有一个机构或组织将这些场景用现代数码技术一一记录下来,传播于世,将使世界震惊不已,因为,华教独特的血泪史反映马来西亚多元教育坚韧的生命力,与蕴藏其间的民主精神与风范,是世界民主运动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并鼓舞著人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