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世代”(Screen,荧幕世代)意指由电子产品荧幕陪伴成长的孩子,包括智能手机、平板与电脑等电子设备,泛指出生于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大众化时期的孩子,玩具类型也和其他时代不同,以单一的电子产品为主。
相较传统的玩具,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游戏设计更精美,各种游戏模式在虚拟世界信手拈来,配上声光音效,无疑比自行想象剧情玩法,甚至“自行配音”的传统玩具来得好玩,更比需要体力的捉迷藏、你追我逐来得轻松。
惟越来越多小孩只喜欢抓著平板电脑,手指不断上下滑动,对实体的传统玩具不屑一顾,除了会出现过早且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的疾病,甚至也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心理甚至生理发展,杀伤力不容小觑。
感官缺平衡锻炼
从事幼教工作近20年的黄文婉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随著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日渐普遍,大部分孩子也逐渐抛弃传统玩具,以具有声光音效的电子产品游戏为主,五大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缺乏平衡锻炼,以致1972年提出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状近年有日益增加的现象。
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艾尔莎博士创造“感觉统合理论”,是指人体脑部将身体各器官感觉信息组合起来,完成身体知觉后再作出反应,若此过程因大脑与身体感官不协调,就是所谓的感统失调,而在现代化都市家庭中,感统失调孩子比例高达85%以上,其中30%的孩子属于重度感统失调。
黄文婉强调,感统失调症状存在多年,惟随著现代孩子过度沉迷电子产品,缺乏足够的“玩耍”和“锻炼”,无法平衡锻炼五官,以致幼教界近年来发现,感统失调的孩子越来越多。
孩子现退化迹象
“最近3年来,每班20个学生里(3至5岁),就有一个严重感统失调的孩子,其他大部分的孩子自理能力也很差,也让许多幼教工作者完全不了解,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十多年前我们时常批评小孩连鞋带都不会绑,5年前变成批评小孩连自行进食都很难,最近甚至变成大小便都不会,感觉孩子逐渐出现退化迹象,但其实这不是退化问题,而是家长疏忽照顾,或者说是过于保护孩子,以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治疗感统失调 把握关键时期
根据卫生部的健康科技评估部门报告指出,超过一半的自闭症孩子,也会患上感觉统合失调症状,惟感统失调可透过特殊诊断师,以身体机能训练方式痊愈,治疗关键时期为3至5岁。
黄文婉表示,感统失调各别症状不同,治疗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补足此前未受刺激的感官机能,补上此前欠缺的玩耍,因为现代小孩只会玩电子产品,太过单一,缺乏多元性玩法。
“如果孩子平衡感不好,就多玩训练平衡感的游戏,例如走独木桥或爬楼梯或倒退走;若小肌肉缺乏锻炼,就串珠子或拼图或搓东西;若肢体不协调就多练各种肢体动作,例如多抬头和仰脖子的爬行动作。”
她指出,父母应该多陪孩子玩耍,不要找借口,若孩子从小缺乏爬行训练,可以玩“老虎抓羊”的游戏,让孩子当老虎或羊,一起爬行锻炼,也能促进亲子关系。
陪著跑才是身教
“父母的陪伴也很重要,我之前在公园跑步时,看到爸爸带著孩子来公园,但爸爸一屁股坐下来就开始滑平板电脑,叫孩子自己跑,我已经可以想象到,孩子跑完一圈就觉得累了,因为父母都不陪他跑,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奔跑运动,就应该一起跑,这才是身教。”
“许多家长常抱怨家里缺乏孩子玩耍的环境,那就带孩子到越来越多的室内游乐场啊,虽然缺乏真正的大自然野外环境,也缺乏意想不到的刺激感,但总好过完全不进行肢体活动。”
传统玩具训练孩子创意思考
古人常说玩物丧志,因此强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惟现代教育强调“寓教于乐”,认为玩耍也是学习方式之一,包括锻炼脑部发展和肢体协调性,若孩子玩得不够,或玩得“不够全面”,其实也会影响孩子身心灵健全发展。
黄文婉分析,利用平板电脑和智慧手机玩游戏时,最常用的感官是视觉,听觉和触觉,以视觉为主,听觉只是偶尔出现的背景声音或音乐,触觉也只限于手指;若孩子长期只玩电子产品游戏,其他五官所受刺激就很少,容易出现不平衡问题。
“以前许多游戏都用到五官,尤其是到户外探索时,看到新奇事物、嗅到不同环境的味道、听到虫鸣鸟叫的声音与触摸新奇事物的触感,与朋友互相追逐时彼此触碰,捉迷藏时凭著视力观察和聆听声音等。”
“即使是单纯的肢体伸展动作,例如攀爬其实也能锻炼孩子的身体与协调能力,包括四肢著地的攀爬动作,藉著颈部持续向上伸展,也能拉动中枢神经,这些都是长期久坐玩游戏,无法得到的锻炼。”
促进脑神经元连接
她强调,利用传统玩具玩耍,凭空创造游戏甚至自行为游戏增添难度时,也能训练孩子创意思考与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家家酒会逐步从煮饭炒菜进步至家庭游戏,到纳入不同职业等社会型游戏,这些都考验孩子的联想能力。“多元性的感官刺激,能促进小孩的脑神经元连接,越多刺激就能让神经元持续伸展和延伸。”
“缺乏平衡的五官刺激,导致孩子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感统失调,以幼儿园儿童为例,大部分都做不到长期单脚跳跃,就连走楼梯和倒退走路都很容易跌倒,就是因为少玩肢体游戏,像我们小时候常玩的单脚跳捉人、PEPSICOLA踩脚游戏、AEIOU木头人游戏及老鹰抓小鸡等。”
“有些音乐老师也向我抱怨,以前教音乐时只需弹上一遍,小孩都能跟著音阶哼唱,音准都很不错,只需纠正拍子速度和稍微跑偏的音调,但现在的小孩音准都比较弱,弹过一遍后哼出来的音调感觉很奇怪。”
她指出,如今的小孩以视觉感官为主,因此大部分教学技能以视觉为主,利用视频和动作示范,若涉及其他感官,学习上就容易面对障碍。
父母依赖电子产品育儿遗祸
提及现代孩子因治安问题缺乏出外探索的机会,加上少子化问题以致缺乏玩伴,只能把电子产品游戏当成最好的朋友时,黄文婉认为这并非造成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主因,反而是家长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作为管教孩子的最好玩具。
“因为少子化导致孩子缺乏玩伴,只能依赖电子产品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孩子主要人际关系以父母为主,直到小学才会逐步扩展人际关系圈,因此最大可能是孩子已不需要和朋友一起玩,反正平板电脑在手,就有数之不尽的游戏,何必费神结交朋友一起玩?”
她强调,少子化的父母其实有更多时间关注孩子发展,与孩子有更频密的互动,但现代父母大多也是重度电子产品使用者,看著父母每天都在滑手机,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孩子肯定会受影响。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对不负责任的父母而言,更是求之不得,巴不得孩子自己玩,不要制造麻烦,只要孩子开始吵闹,丢给他一个平板电脑就解决问题,如果现代父母尚未意识到问题的可怕程度,不改变互动模式,此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预计S世代孩子进入小学教育后,问题更明显。”
黄文婉强调,如今不可能要求孩子完全不碰电子产品,因为这也是他们与朋友交流的主要话题之一,但父母必须设下规范,与孩子约法三章,例如每天只能玩电子产品一小时,假期或周末时间可以稍微增加,但不能毫无限制般使用。
限制使用时间
她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缺乏规范,家长也爱高谈自由人权,认为不能压抑孩子的要求,担心对孩子造成心灵创伤,但如果用错误的方式宠爱孩子,包括只会丢给孩子电子产品,漠不关心孩子的心灵发展和心情,家庭沟通长期都是冷冰冰的毫无交流,才会对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
“如果从小不开始限制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等到孩子长大才来约束就太迟了,这也是许多情绪病患者年龄层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包括我手上也有一个病例,9岁的小孩因小时候沉迷电子产品,等到父母察觉成绩跟不上而开始限制使用时间,发脾气的孩子情绪无法控制,最终恶化成为躁郁症。”
她重申,家长不必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只需设下使用规范即可,否则长期放任孩子沉迷,只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长期沉迷电子产品 注意力不集中变“笨小孩”
美国小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小儿科协会此前发表报告指出,刚出生至两岁的婴儿都不应接触任何科技产品、3至5岁的小孩每天则必须限制在1小时内、6至18岁则是每天两小时左右,若使用次数太频繁,对未来生活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把原本每分钟16至20次眨眼次数,降低至每分钟7至8次,导致眼睛干涩,一直让眼睛直视发亮的电子产品荧幕,长期保持对焦状态,对小孩的视力也会造成影响。
黄文婉认为,沉迷电子产品游戏除了影响五感器官以致感统失调,对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与人际关系皆会造成影响,因为人人皆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下,根本无需开口与其他人沟通,只需学会和平板电脑“说话”即可。
“现在餐厅很常出现一个景象,小孩沉迷于电子产品,大人就不受干扰的开心聊天,还会称赞孩子乖巧,不会大吵大闹,但如果你尝试‘叫醒’孩子吃饭或参与聊天,孩子还会发脾气或怒视家长,因为他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需要与他人沟通,不需要理会一起吃饭的叔叔阿姨是谁,也缺乏人际关系知识。”
询及孩子长期沉迷电子产品以致感统失调,对孩子造成的最大影响为何时,黄文婉坦言,孩子在进入正规教育时很难专注学习,因为小时候习惯分散注意力,例如眼睛和手部专注在平板电脑,耳朵听著父母的教训,嘴巴不时回应几句,以致五官长期分散使用。
黄文婉解释,进入正规教育学习阶段,老师要求坐姿端正、眼睛看著黑板或老师、张开耳朵停课、脑部吸收知识、手部不时抄笔记等,把五官统合使用,但对长期注意力分散的孩子而言,身为控制中心的大脑已经无法统合五官,因此注意力容易涣散,难以专注。
“这时长期缺乏锻炼的小肌肉,让小孩的写字能力变弱,进而影响备课与考试作答,加上脑部缺乏多元刺激以致缺乏联想能力,很难举一反三,依靠模仿学习,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无法解读成人的语言,连串的连锁反应开始出现。”
“很多家长因此误认自己的孩子属于愚笨或学习障碍,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