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有一天,两大巨国的“AI数字领导人”悄然相遇。
一位是端庄沈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条分缕析的AI习近平;另一位则是言辞犀利、自由奔放,充满煽动力与个人色彩的AI特朗普。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过去一年里,人工智能不仅重塑了商业模式与文化传播,也开始介入政治领域。在这场席卷世界的技术浪潮中,中美两国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中方以国家主导,AI成为意识形态传播与治理体系的新助手;美方则被市场驱动,AI沦为娱乐、恶搞、操纵舆论乃至政治工具。
而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形象、声音、语言风格纷纷被AI复制、模拟乃至重塑时,我们是时候认真思考,领导人的虚拟化,将如何改写未来权力叙事,社会信任结构,乃至国际秩序的游戏规则?
在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2024年正式推出一款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训练的AI模型。此模型能生成符合党和国家标准的自动回答与政治分析。换言之,AI已经成为国家话语权与政治合法性延伸的战略武器,嵌入新时代治理体系之中。
美国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特朗普的形象与话语风格,早已成为全球模仿、娱乐、乃至舆论操控的对象。从AI语音合成Parrot AI,到社交媒体疯传的深度伪造(deepfake)视频,AI特朗普几乎无所不在,不仅为生日祝福、脱口秀节目提供素材,更被广泛用于政治广告、讽刺短片,甚至虚假信息传播。2023年,佛州州长德桑蒂斯支持者就在竞选广告中使用AI合成的特朗普语音攻击政敌,引发轩然大波。
两国路径背后,反映的是对技术、权力与社会治理哲学的根本性差异。中国倾向将AI作为强化政治合法性与信息控制的工具,而美国则在更自由乃至混乱的市场环境中,让AI沦为一种自发生长的文化、商业和政治现象。
然而,不论哪种模式,AI复制领导人带来的挑战却是共通且深远的。
首先,真假信息的界限如今已彻底模糊。过去,人们尚能凭经验、语气、嘴形等辨别出新闻报道的真假。但如今,一段AI生成的特朗普演讲音频,一篇AI撰写的习近平讲话摘要都能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尤其是在选举与国际冲突的敏感时刻,虚假信息扩散速度与影响力远超传统宣传手段。普通民众在真假之间游移,容易陷入认知陷阱,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
其次是伦理与法律体系的严重滞后。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尚未明确界定AI深度伪造内容的责任归属。当内容跨国流动,执法更是无能为力。领导人形象与声音,本应是国家与个人的重要资产。但在AI时代,“数字领导人”被随意复制与篡改,法律形同虚设,令人忧虑。
更严重的是,权力结构本身也在被悄然重塑。当AI能复制与模拟领导人讲话,甚至推演决策模式,未来的信息战或舆论战可能脱离真人操控,演变为AI对AI的博弈。人类社会可能会被这些自我进化与彼此博弈的“数字领袖”牵引著,走向一个不可预测的方向。
相信很多人的一大乐趣,是看著首相穿著不同颜色的马来传统服装宣布财政预算案,或是观赏掌玺大臣郑重宣布开斋节的时刻。未来,这些熟悉的身影会不会也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回到开篇设想,AI习近平与AI特朗普在虚拟世界中展开对话,代表两种迥异的价值观与叙事逻辑,他们时而交锋,时而错位。这种人工智能的对话将放大人类既有分歧,更有可能催生出新的冲突场域。
然而,当虚拟领袖们越来越活跃,人类社会已经准备好了吗?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辨识力,区分真人与AI?我们是否有足够制度韧性,抵御AI引发的信息操控与社会冲击,是否能确保权力仍被人类掌握而非算法?
是的,AI复制领导人标志著一个权力叙事与社会结构即将被颠覆的新时代。在这个真假界限愈发模糊,权力与舆论博弈被重构的时代,无论东方国家导向,或西方市场逻辑,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混沌中看清真相,通过立法体制,确立人类与AI的界限与责任。
唯有如此,当AI习近平遇上AI特朗普,或AI安华与AI黄循财在虚拟世界里吃椰浆饭,我们才不会是被动的围观者,而是清醒、坚韧且有话语权的参与者。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