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9日,欧洲战场胜利日如期而至。依照惯例,俄罗斯举办了盛大的胜利日阅兵,以纪念1945年苏联战胜纳粹德国、消灭法西斯政权的伟大胜利。然而,这场庆祝却蒙上了一层讽刺的阴影。就在几年前,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以“反法西斯”的名义入侵乌克兰,行侵略之实。这不禁让人扪心自问:法西斯思维真的在1945年被彻底消灭了吗?还是说,它以新的面目潜伏在我们的时代,伺机而动?
“终战80年”,这个在日本语境中用来描述二战结束的词语,我选择使用它,是因为它承载了我对一个无战乱世界的深深期盼。1945年,人类从那场席卷全球的浩劫中走出,带著伤痕与教训,建立了联合国,制定了《世界人权宣言》,试图用国际秩序来约束冲突、维护和平。
然而,80年后的今天,和平的基石似乎正在动摇。自2020年以来,俄乌战争、以巴冲突、台海紧张局势,以及最近南亚地区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局部冲突,无一不在挑战与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这些冲突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更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达摩克里斯之剑”(The Sword of Damocles,意指时刻存在的危险)再次悬于头顶,摇摇欲坠。
回顾历史,1945年的胜利并非是一场悲剧的终结。纳粹德国的覆灭,标志著法西斯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破产。然而,8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战争的幽灵从未真正远离。俄乌战争中,平民的家园被摧毁,难民流离失所;以巴冲突中,仇恨的循环让双方人民深陷痛苦;台海的紧张局势,让亚太地区的和平前景蒙上阴影;而印巴边境的局部冲突,则让南亚的稳定变得更加脆弱。
这些冲突的根源,或许并非单纯的领土或资源争夺,而是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对立、历史恩怨以及大国博弈的阴影。作为世界公民,我们不能仅仅袖手旁观。战争的阴霾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而是需要每一代人共同守护的珍宝。我们需要反思,法西斯思维为何在现代社会仍有市场?是教育的缺失,让年轻人对历史的教训漠不关心?还是全球化的不平衡,让一些国家或群体感到被边缘化,从而滋生极端主义?又或者是国际社会在面对强权时,缺乏足够的勇气与智慧去遏制侵略?
为了不让“终战80年”仅仅成为一个纪念的符号,国际社会应加强多边合作,通过联合国等平台,推动敌对双方坐到谈判桌前,而不是诉诸武力。文化交流可以消弭误解与偏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是构建持久和平的基石。
80年前,人类在废墟中许下了“永不再战”的誓言。80年后,我们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战争的阴云尚未散去,但希望的曙光依然存在。只要我们不忘历史,珍视和平,勇敢面对挑战,我们就有可能让“终战”不仅是一个纪念的词语,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现实。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达摩克里斯之剑”彻底腐烂消失,让和平的橄榄枝在全球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