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分子猖獗无比,骗局日复一日,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圈套。近来,不法分子频繁冒用名人、知名企业,甚至主流媒体,利用社交平台精准投放虚假广告,以“官方推荐”之名骗取信任。一则看似真实的广告、一场声势浩大的线上讲座、一份“限时优惠”的会员福利,都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让人防不胜防。
最常见的手法,便是假借名人之名兜售“成功学”。诈骗分子伪装成企业家、财经专家,甚至网红投资人,炮制所谓“财富密码”,展示“导师”如何精准投资、超高额回报、白手起家,并承诺学员“稳赚不赔”。他们精心剪辑虚假AI数字人合成的视频,捏造“学员成功案例”,让“过来人”现身说法,以增强可信度。他们冒充的对象涵盖商界达人、政客、网红,甚至国家领导人,无一幸免。诈骗分子制造“官方背书”或“独家内幕”,让受害者放松警惕,最终落入陷阱。
除了冒充个人,诈骗者也盯上了知名企业,以“会员制”行骗。他们伪造品牌官方网站,向消费者发送“内部会员邀请”,声称只需支付少量会费,即可享受折扣、专属活动和VIP待遇,有的甚至以“免费赠送”为幌子,诱人上钩。更可怕的是,诈骗分子利用社交平台的广告漏洞,操控流量,假借主流媒体名义推广,让骗局更具迷惑性。
最终,企业与名人声誉受损,受害者血本无归。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被冒名的忙于澄清,执法机关疲于奔命,而骗子却总能翻新伎俩,让人防不胜防。造假与打假的拉锯战仍在继续,相关消息几乎天天都有报道。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诈骗之所以屡屡得手,正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权威效应”,让受害者自愿上钩。常见的套路包括:一是利用“专家背书”,营造可信度;二是制造紧迫感,以“限时优惠”“名额有限”迫使受害者仓促决策;三是利用人们“捡便宜”的心理,以“超低价格”,甚至“免费”为诱饵,让受害者心甘情愿自投罗网。骗局天天上演,稍有不慎,便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唯有保持理性,才能自保。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不轻信社交媒体上的免费Guru课程、天文数字回报投资或赠品。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免费往往是陷阱,天文数字回报的投资可能还没见收益,就已血本无归。牢记超高收益必然伴随超高风险,凡是承诺“稳赚不赔”的,十之八九就是骗局。
诈骗者惯用心理战术,制造紧迫感施压,不妨反向操作,故意拖延决策,往往骗局会自行露出破绽。此外,提高法律意识,积极举报可疑信息,也是保护自身与他人的关键。若发现疑似诈骗,可拨打国家诈骗应对中心热线997或商业罪案骗局调查反应中心热线03-26101559/03-26101599举报。
在真假难辨的时代,谨慎与理智才是最好的盾牌。面对任何看似“咁大只蛤乸随街跳”(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妨停一停,查一查,问一问。也许会因此少捡一点便宜,但至少不会倾家荡产。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