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土团党非巫裔臂膀组织吸纳其他政党党员的现象引发热议,折射出我国政党生态中值得深思的结构性课题。
有观点认为非巫裔在土团党恐沦为二等党员,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发展空间。这种质疑实则指向更深刻的命题:当下标榜多元的政党,其核心领导层长期呈现单一华裔族群主导格局,委任制产生的非华裔族群代表多任副职,反之亦然,这种“多元”是否已沦为制度性装饰?
观察可见,多个自诩多元的政党存在结构性悖论:中委会选举结果常呈单一华族垄断态势,非华裔族群代表多通过委任制获得副职。这种“正职清一色,副职多元化”的权力格局,本质上仍未跳脱族群框架思维。相较之下,以土著议程立党的土团党,在成立六年间通过非巫裔臂膀组织突破原生框架,去年党选更出现标志性事件,即沙巴非巫裔代表当选最高理事,具华裔背景的土著党员获全党支持。土团的蜕变,与其他传统号称多元政党将不同族群代表长期置于决策外围形成对照。
尽管土团党内部也曾存在反对多元化的声音,但通过党内协商最终仍决定接纳非巫裔党员,展现出显著的政治弹性和领导者的开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标榜多元理念的老牌政党,却始终未能突破传统框架,依然困守于保守路线。值得关注的是,土团党通过设立非巫裔臂膀组织,为少数族裔构建了专属的发声平台,这种制度设计并非象征性安排,而是真正保障其政治话语权和发言权。
换个角度思考,部分非巫裔部长在内阁会议中因顾虑重重而主动保持缄默,这种自我设限的行为若持续存在,所谓号称平等将沦为形式的政治摆设如同虚设,这才是自我矮化。
值得深思的是,某些政党在选举布局中显现双重标准:在华人占多数选区派遣非华裔候选人,却止步在巫裔占多数的选区竞选。这种所谓策略性竞选策略,暴露了该政党的选择性误导民众,骗取华裔选票,哗众取宠的伎俩罢了。
政治人才流动本是民主常态,从国阵时期到希盟时代皆有先例。将跨党流动简单归因于投机主义,既忽视政治理念的动态演化,亦漠视个人发展权。
正如企业人才依据前景作出职业选择,政治人物寻求理念契合平台亦属合理。关键在于政党能否构建超越族群的共同愿景。
作为在野党的土团党,在缺乏执政资源的情况下,非巫裔臂膀组织仍能吸纳多元背景人才,此举措本身具有象征意义。当前政治变局中,无论是朝野政党,唯有在决策参与,使多元种族政治从宣传口号转化为治理实践,方能在马来西亚多元社会中获得持久生命力。笔者深信,土团党是可以做到的。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