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国汽车巨头花大价钱到中国买新能源车智能技术的消息,受到外界高度关注。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7月26日宣布,将向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32.01亿令吉),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改写了汽车巨头在中国用技术换市场的历史,令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士气大振。
根据协议,新近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成为小鹏汽车在开发领域的合作伙伴。该公司位于合肥,是大众汽车除在德国狼堡(Wolfsburg)外最大的研发基地。
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基于小鹏汽车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中型电动车,以大众汽车品牌名义,专供中国市场销售。相关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投产。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界的这场“忘年之交”是一场互惠交易。从大众汽车角度来看,该企业急需填补智能化技术不足的缺憾;从小鹏汽车角度来说,该企业眼下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品牌背书渡过难关。前者有资金缺智能技术,后者有技术但缺资金,双方将在此合作中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其实,近年来,大众推出的电动车ID.3是无可争议的“一台好车”。无论是驾驶、调校还是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三电,大众ID系列电动车的车辆制造品质得到业界认可,但是当下中国智能电动车用户最看重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是大众始料不及的能力短板。
中国车主反馈的问题包括车开一半中控屏无缘无故黑屏、新车从开上路的那一刻就连不上网络。遇到问题后,车主往往只能前往大众经销门店,在高级售后工的协助下,才能取得线下重启。目前,大众电动车在中国市场打价格牌,用降价换销量,饮鸩止渴、自降身价,令业内人士惋惜。
弥补本身不足
事实上,作为全球顶尖的百年车企,为了弥补智能技术的不足,大众汽车使出不少猛招。对内,组建汽车软件公司CARIAD;对外,与中国初创企业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开发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但短期来看,收效甚微。
如今,选中小鹏汽车作为合作伙伴,大众汽车看重的是其智能化上的技术储备。虽然成立不到10年,小鹏汽车自初创以来,就在智能座舱和高阶自动驾驶辅助技术方面,对标特斯拉,其软件技术储备位于中国本土新势力的前列,这正好弥补了大众汽车的不足。
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三度访华,诚意满满。此次合作,大众意图明确,旨在通过入股小鹏汽车,观察了解新造车势力如何运作及开发软件,完成快速迭代。如果仅依靠大众汽车自身,研究的时间将大幅拉长,且难以跟上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变化的节奏。
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这一合作也将解决小鹏汽车当前发展的“燃眉之急”。小鹏汽车今年的销量很一般。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小鹏未进中国新能源车排行前十。上半年交付4.14万辆,同比下跌39.93%。虽然其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在新势力车企中能力较强,但中国市场对此没有特别强烈的认同感。
相较于比亚迪、吉利汽车主打性价比,理想、蔚来汽车突出营销,小鹏汽车的定位和标签不够清晰。如此来看,与大众合作,无疑是对小鹏汽车强有力的背书。
即便如此,由于汽车行业内有过多个强强联合的案例,多数都以虎头蛇尾收场,因此,从长远来看,这场汽车界的“忘年之交”,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观察。
其中,两者合作的形式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两家企业并不是成立合资公司或者独立实体,而是采取大众以4.99%的比例持小鹏汽车股权进行合作,这种形式颇有深意。
可攻可守位置
根据《中国证券法》相关条款,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在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后,必须按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大众汽车有意将持股比例卡在5%以下,省去了只要“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就要报告和公告的麻烦,交易方式更快更自由,也将企业摆在了一个可攻可守的位置。
小鹏选择以这种形式合作,则表明小鹏并不打算与大众汽车分享核心技术,而更多是以买卖的形式将现成的产品方案打包售出。小鹏企业高层此前已表示,“技术变现一直是我们想实现的方向。2024年,小鹏汽车开始进入技术服务收入时代,这是公司技术变现重要拐点。”
在小鹏之前,中国新能源车企蔚来汽车拿到了中东“土豪”(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11亿美元(50亿令吉)的投资,在小鹏之后,奥迪汽车也宣布与上海汽车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即便如此,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里程碑式事件,因为,它标志著中国车企电动智能化技术得到全球行业巨头认可,为后续中国整车及零部件出海打开想像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小鹏和大众合作的意义十分重大,但也应当清晰地意识到,就这两家企业本身而言,这一合作绝不是解决他们发展问题的终极方案。未来双方如何合作分工、落地执行?新旧思维能否很好融合?未来开发运营谁主谁次?这些麻烦的问题等待著这对“忘年之交”去解答,意味著他们必将走过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合作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