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中国驻槟城总领事馆正式开馆,黄惠康大使代表中国政府主持开馆仪式。黄惠康之前就因为在茨厂街一番话变成华社的知名闻人。很多对这位中国大使不熟悉的人忽然也知道谁是黄惠康了。
很多人也许奇怪,黄惠康不是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吗,怎么槟城还需要领事馆?其实中国在马来西亚已经有古晋总领事馆和亚庇总领事馆,现在加上槟城总领事馆,一共有3个总领事馆。
现在中国在大马的驻外机构变成1+3,这种关系的演变,标志著马来西亚和中国的经贸、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加速升级。
随著中国在北马的投资额逐渐增加,马中双方都需要更加快捷的签证办理服务以应付更加频密的来往。
到目前为止,来自中国公司在槟城最大的投资项目是晶澳太阳能控股集团设立的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工厂,预计已经投资3亿令吉。接著而来还有计划中的海底隧道,这个号称“两岸三通,一个槟城”的基建计划乃由北京城建集团、中国铁建与本地公司组成的联营公司ConsortiumZenithBUCG有限公司成功标得。我们可以预见更多的中国公司会落户槟城,槟城总领事馆的成立的确有其必要。
领事馆的缘起
今日的中国,要设领事馆,多数时候都不是问题,就像在马来西亚,在2015年里4月和12月就设立了两个总领事馆。当然这也是基于马来西亚愿意与中国交流,商业和民间往来都增加,有这个需要而开始。
百年前的中国要设立驻外领事馆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在东南亚一带,19世纪末随著前往南洋的国民逐渐增加,清朝廷开始觉得有必要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终于在费了很多功夫,经殖民国百般推搪后,才准许设立一个小领事馆。
清朝廷与英国(殖民国)就设立领事馆的谈判根本是一面倒,连派驻自己的官员的权力也没有。谈判结果是首任驻新加坡领事居然是一个在新加坡做生意很久,会说英语,地方上很吃得开的中国人,叫做胡亚基。胡亚基,也称胡璇泽或胡琼轩,广东黄埔人,生于1816年。1831年南来新加坡帮忙父亲做生意,1869年他被受委为殖民地立法局议员。要成为殖民地立法局议员并不容易,尤其是南来的中国人,能说英语的很少。马华公会创办人陈祯禄在1923年也被委任殖民地立法局议员,但陈祯禄是土生华人,受过良好教育,家族显赫。
胡亚基能够当上领事,还要归功于李鸿章和郭嵩焘。他从中国广东黄埔来,当地人尤其是西方人称他为“黄埔”,今日新加坡的Whampao(广东话黄埔)这地方,就是以他为名。
胡亚基这个领事不是好差,除了开办的经费是清朝廷出的,其他的薪金和维持经费都需要自行应付。胡璇泽是个地方富豪,这点经费还不是大问题,比较难为的是殖民政府特地设立了华民护卫司来管理华人,把许多属于领事馆的职务包揽过来自己做,领事馆对自己的国民没有管辖权。最妙的是他后来也被委任为日本和俄罗斯的驻新加坡领事。他当清廷驻新加坡领事的任期,是从1877年10月上任到1880年3月过世,死了送回中国埋葬于广东。从这个角度严格的说,生于中国也落叶归根中国,胡亚基不能算是新加坡人。
胡璇泽死后,从1880年3月-1881年9月,领事馆由他的随从署理。过后,清廷派左秉隆出任新加坡领事,从1881年9月到1891年5月,差不多17年,连续做了3任。1890年4月,清廷的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新加坡,回国后丁汝昌上奏拟请将新加坡领事改为总领事,在马来亚各地增设副领事。这个建议获得采用,隔年于1891年10月,黄遵宪成为新加坡总领事,新加坡领事馆改为总领事馆,在吉隆坡和霹雳州各设有副领事。
1894年11月,黄遵宪回国。1907年10月-1910年10月,左秉隆被重新起用,成为新加坡总领事。从1870年代-1910的总领事中,比较有作为的是胡璇泽、左秉隆和黄遵宪3个人。左秉隆和黄遵宪都相当出名,但黄遵宪的阅历最广,包括出任日本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国使馆参赞和新加坡总领事,此外他还著书作诗,是外交家也是作家。
1912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在充分感受和了解到南洋华人在革命的角色和重要性,新的中华民国政府绝对有必要让新加坡领事馆继续存在。
从1912年到1950年,中华民国继续维持驻马来亚的所有外交机构,即新加坡总领事馆、吉隆坡领事馆以及怡保领事馆。这段期间,一共有15人出任新加坡总领事,在众总领事中,比较出名的有刁作谦和高凌百。高凌百在调任为新加坡总领事之前曾经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国民政府委员会的秘书,由他出任新加坡总领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重要职务。
另一位广为人知的是霹雳怡保领事马天英(伊不拉欣.马天英)。马天英是中国华裔穆斯林,1940年他率领回教访问团来马来亚获得广大欢迎。1948年应马来亚华侨和马来王室联名邀请下,他被委任为中华民国驻霹雳怡保领事。而他在马来亚独立后也迁居到此,展开宣传伊斯兰教的长期工作。在他努力宣教下,不少华人受到感召而信奉伊斯兰,他继续宣教一直到1982年去世为止。
二战时期关闭
高凌百任期间,马来亚经历了二战和日据时期,期间所有中华民国驻马来亚领事馆都关闭,在日本投降后才重新开馆。好景不常,中华民国驻南洋一带的领事馆在国共内战结束后不久就彻底的结束了使命。
中国共产党予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积极的寻求国际承认,在1950年1月6日,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后,中华民国驻新加坡总领馆和所有马来亚领事馆就关闭了。1945年-1950年则是一段复杂多变的时期,当时共产主义兴起、殖民主义衰败和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再加华侨的国籍认同和公民权问题,那个大时代正是中华民国驻马来亚领事馆运作最积极的阶段。
1950年到1964年这一段期间是马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真空期,马来西亚和双方均无正式外交关系。1963年马来西亚建国之后开始和各国建立邦交,马来西亚和中华民国也在这时候恢复邦交。1964年11月26日,中华民国驻吉隆坡领事馆开馆,首任领事为张仲仁,接著1969年把吉隆坡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
1974年敦拉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破冰访问,于1974年的5月31日正式建交,在1974年6月正式与中华民国断绝领事关系。断交后同年8月中华民国在吉隆坡设立了“驻吉隆坡远东贸易旅游中心”,只维持必要的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来西亚建交后,就开始派遣驻马来西亚大使,从首任王幼平大使到今天第14任黄惠康大使,已迈入42个年头了。以下列对年代和领事馆的关系稍作梳理。
结语
除了英殖民政府,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和中国不同政权的外交关系从大量侨民南来时候就开始了。到今天为止,中华民国与马来西亚独立前后的外交关系还是最久的,通过不同管道,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和马来西亚华社的关系还能持续发展,前后也超过百年了。
基于这点,相信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拥有许多关于马来西亚华社的史料,而今天台湾成为大马独中学子的出国首选正是这种历史因缘的沿袭。
面对中华人民共和民国的大陆,马来西亚华社有独特情感,毕竟老祖先都从那里飘洋越海备尝艰辛来到南洋。然而,从海峡殖民地新加坡的胡璇泽,到1974年建交,历任大使到黄惠康,139年过去了,经历时代巨大的转变,大马华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没有人有落叶归根的想法。
无论如何,大马华人还是肩承老祖先的文化传统,即使是土生华人,文化源头还是中华文化,这点是互通的。希望马来西亚与海峡两岸的交流趋势能够再接再厉,更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