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8日的《东方日报》刊出了迦玛文章:《中国是海外华人娘家?──婆家也不是,娘家也不是》。
迦玛的文章一方面扯谈“娘家”与“婆家”,另一方则高谈“资源与财富的国际大博弈,草根百姓只在狂欢与叫嚣中获得精神麻醉”、““华裔卡”就是一剂典型的民族鸦片”。这三者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纯为作者生搬硬套,以支持其“立论”:“好过留在这自作贱,婆家也不是,娘家也不是”。
去年,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曾说过,“中国永远都是海外华人的娘家”。这句话的脉络,是在巫统支持的红衣人大闹茨厂街后,于中秋巡访茨厂街的谈话。事后还被大马外交部传召。
娘家不会感受
“中国是不是海外华人娘家?”,大马华人各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在中国搞生意的、对中国有感情的老一辈华人,或许会认同“娘家论”,其他英文教育源流的、不搞中国生意的、不认同中共作风的年轻大马华人,大有人在。把大马华人当成铁板一块,以为大马华人都认同“娘家论”,并为此大作文章,显然是轻率、无知的判断。这是迦玛没做功课,以偏盖全的论述。
迦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巫统及大马国阵政府暖颊,暗示大马对华人非常好,勿对中国有幻想。他的文章用一种“婆媳论”描述华人在马情况,企图混水摸鱼,笔者仅简单引述,并反驳迦氏谬论:“已泼出去的水了,照理在娘家能剩下一丝美好回忆也不错,你就在婆家好好生活吧。老公疼你,婆婆待你体贴,那你就收拾心情,做个尽本分的媳妇,延续香火,相夫教子,以德报恩。”
“作为一位马来西亚公民的身份认同,如果天真到去听信大大们的话,用娘家和婆家来形容自己今天的地位和处境,不断责怪婆家人如何刻薄、如何残忍,抱怨媳妇之间一碗水永远没端平,那你还真不如离婚回娘家算了。”
“想回娘家一定得重新准备足够的回门嫁妆,如今这世道没嫁妆娘家人是不会搭理你的。你有钱…好过留在这自作贱,婆家也不是,娘家也不是。”
文章逻辑胡涂
迦玛并没有告诉我们,他如何得出华人“用娘家和婆家来形容自己今天的地位和处境”、哪些华人“天真到去听信大大们的话”?他引述哪些资料?是否具代表性与普遍性?还是作者个人的幻想?如果他无法举证,提供资料出处,其论点之浮夸,不问可知。
以“老公疼你,婆婆待你体贴,那你就收拾心情,做个尽本分的媳妇”形容本地华人处境,是否意味著巫统/国阵是“老公”、“婆婆”?
按照迦玛的语境,巫统/国阵这两位“老公”、“婆婆”对华人“体贴”,华人就不应“责怪婆家人如何刻薄、如何残忍”?最后说“抱怨媳妇之间一碗水永远没端平,那你还真不如离婚回娘家算了。”,是否意味著华人不认同巫统和国阵,就应该离开大马?
迦玛的文章语意模糊,观点浮移,最后的结论“好过留在这自作贱,婆家也不是,娘家也不是。”,是在指本地华人的处境是“自作贱”?大马是“婆家”,中国是“娘家”?否则,他的文章如何得出“婆家也不是,娘家也不是”的结论?
笔者认为,迦玛有权吹捧巫统和国阵,也可以批评大马华人不懂感恩巫统/国阵这两位“老公”、“婆婆”对华人“体贴”。但文章论述、论据模糊,语意不清,逻辑胡涂,才是真正的硬伤。文史工作者陈良过去给迦玛“免费上课”,帮他纠了几十处错误,不料迦玛没有长进,继续发表谬论。
有识之士对待迦玛文章的硬伤不是选择沉默,就是宅心仁厚,为文批评皆不点名。笔者觉得此种态度无法说明问题,一些读者更容易被迦玛忽悠,特撰文批之,敬候方家指正。
迦玛要当巫统的辩护士,大可光明正大,不必偷偷摸摸,写些语意暧昧、指涉不明的文章,这不是一个评论者的基本水平,搞“理论”也要做功课,以免贻笑大方,浪费了报章的版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