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亦君令州议席补选尘埃落定,国阵没有意外地继续赢得该州议席,而选举成绩出炉后,政党和政治领袖纷纷竞相诠释选举成绩,希望借此掌握言论主动权,创建最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叙事,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还是政治人物对权力的盘算。
首先我们看到各政党无论胜败,都在为这次的补选结果建立正当性,胜选的团结政府一方,行动党领袖黄家和说补选的成绩证明政府的施政表现赢得民心;败选一方,国盟伊斯兰党领袖沙努西说:“国盟仅减少了800馀票,支持基础依然坚固”,土团党领袖法依沙则转守为攻说:“国阵希盟的票减少,已经渐失人民信任”;惨败的社会主义党白华敏则说,“社党选票有增加,补选成绩是开启第三势力的一道门”;
可见,赢得一方在尝试证明己方的领导方向和能力被人民所认可;而输的一方也努力寻找有利的说法,减轻失败带来的负面意义。这些选后的政治叙事,都是为了要稳住基本盘,巩固支持者的信心,为争取中间选民在未来的支持而作好准备。
各政党选举后的叙事,也可以用于影响未来的政治布局,利用补选成绩的诠释权,塑造自己的政治议程和竞争格局,行动党倪可敏说:“希盟在这场补选成功动员,希望国阵在未来可以投桃报李”,意图明确,就是告诉国阵巫统说希盟行动党的支持选票可以帮助巫统,希望可以和国阵巫统继续合作来届大选;
行动党这一套政治叙事如果成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马华和国大党,因为在希盟和国阵的合作框架中,巫统以外的国阵成员党都缺乏可经营的空间。因此,马华马汉顺在选后说:“马华的积极投入,是国阵胜选的关键因素”,可以被理解为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说辞,试图让民众和盟党意识到马华的重要性,减少未来被边缘化或排挤的可能。
在各方叙事相互竞争和混杂的情况下,哪一个才是“真”的呢?现实时,“认知偏好”往往会使人们倾向于相信符合自己立场和情感的故事,叙事背后到底有多“真”,反而变得不太重要,所以,有些时候一些脱离现实的政治叙事,依然可以广为流传,甚至主导公共舆论。
然而,当叙事与现实出现偏差时,问题就会开始累积,自己骗自己是危险的,如果政党内部也相信了自己建构的叙事而忽略了外界的真实的民意和脉动,就会很容易导致误判形势,等到危机爆发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修补了。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