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举行的霹雳州亚亦君令州议席补选,国阵巫统候选人莫哈末尤斯里以1万1065票胜出,领先国盟伊斯兰党候选人阿都慕海敏的6059票,赢得5006票的多数票。社会主义党候选人峇娃妮则取得1106票。表面上,团结政府以较大差距守住了这片传统堡垒,但深入分析历次大选与补选数据,却可看见一场表象胜利下隐藏的深层警讯。
第一危机:投票率低,政治冷感正在蔓延
从2018年、2022年到这次补选的数据对比可见,即便这次投票率跌至58.07%,国盟的得票却仅从6812票微幅下降至6059票,变动幅度有限。这显示出,国盟的基本盘,即使在低投票率与对手联合夹击下,依然相当稳固。相较之下,国阵在与希盟合作之下,虽然最终扩大了多数票,但实质上只是比2022年增加了约1264票。这样的增长幅度,与团结政府想象中 "整合基本盘、扩大票源" 、目标达到1万8000票的预期,存在巨大落差。投票率下降,更是政治冷感的警讯。特别是年轻选民,已展现出 "无声抵抗" :不上街、不表态、不投票。
第二危机:团结政府旗帜还能继续吸票?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补选过程中,希盟特别是行动党的动员热度异常低迷。无论是媒体曝光度、地方竞选活动,还是高层领袖的站台频率,都显得极为克制。尽管行动党基层在补选期间尽力配合巫统,甚至可以说是不计形象地主动贴上国阵这面旧旗帜,但这种热情换来的,更多是冷漠回应,而非票源转移。
反观马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努力动员,力图在华裔票区稳住局势。整体来看,这场补选暴露出UMDAP模式的深层尴尬:行动党一味贴靠巫统,并未换来预期中的政治加分,反而在部分华裔选民心中引发不满与失望,加剧了对团结政府的情绪疲劳。表面的政治合作之下,隐隐流动的反感与疏离,正在积累成未来不可忽视的隐患。
第三危机:第三势力成民怨出口
与此同时,值得警惕的是,第三势力的民怨出口正在慢慢成形。社会主义党在这次补选中取得1106票,较2022年翻倍成长,得票率上升至6.07%。更重要的是,在补选前夕,社党原本安排的洪伟翔律师演讲遭遇突发打压,讲座场地临时被拉封条,连续更换两次场地,引发现场群众极大不满。这种对团结政府失望乃至愤怒的情绪,虽未在这场补选中形成决定性力量,但无论在线上或线下都已经悄然累积。
结语:表象胜利背后的隐忧正在发酵
亚亦君令补选的胜利,是团结政府动员传统基本盘的成果,但绝非一次能够令人安心的胜利。国盟基本盘的坚挺、希盟票源的流失、年轻选民的冷淡与第三势力的民怨累积,都在提醒执政者:UMDAP/团结政府合作模式并未自动生成选票转移,政治冷感的浪潮并未因联合执政而退潮,反而可能在未来以更剧烈的方式爆发。
胜选可以暂时掩盖裂痕,但无法消除隐忧。如果团结政府继续陶醉于表面胜利,而忽视社会底层正在累积的不满与冷漠情绪,未来的大选或州选,等待他们的,或许不仅是选票的流失,更是根基的动摇。
亚亦君令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不远的未来。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