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在巡回演讲时,总是以一句玩笑又犀利的开场炒热全场:“安华赢了,希盟变了?特朗普疯了?习近平来了!陆兆福又被骂了”
大家笑归笑,背后其实藏著真问题。
的确,自从安华登上首相宝座,许多人发现希盟不像以前那般理想主义,变得更现实、更保守,也更让人摸不透。
而彼岸的美国,特朗普在政坛掀起新一轮疯癫式反扑,把全世界拖进一场集体焦虑。
与此同时,习近平踏入东南亚棋局,开启了另一场地缘经济的对弈。
这不仅是一次外交访问,更是国际贸易战新一轮排兵布阵的序章。而马来西亚,正站在风暴中心——看似被动,却也有机会成为关键玩家。
机会来了,但问题也来了:我们要继续甘当“顺路经过”的中转站?还是成为一个区域枢纽国家?
什么是区域枢纽?从“顺路停靠”到“必须来此”
马来西亚过去在全球供应链中多扮演“中转站”角色,负责货物、人员与资本的转运。“中转站”听起来很体面,但说穿了,就是别人绕道时勉强顺路一下。
而“区域枢纽”则完全不同:它意味著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规则流都围绕你来转。
习近平说我们是“新型区域合作范本”,不是恭维,是战略认定。
经济方面,枢纽地位能带来资本与技术的虹吸效应。2023年马来西亚获批投资总额高达2640亿令吉,其中60%以上为外资。若能在数码经济、绿色能源、高附加值制造等领域精准出击,不只投资会来,就业与技术也将一并涌入。
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德国在欧盟能说话,不是因为地理正中,而是因为它是供应链与政策轴心。然而马来西亚也有机会成为“东盟的中间人”,协调中美角力、带动区域合作。
技术上,我们有大量年轻劳动力、语言优势和产业基础。如果能吸引研发中心落户、孵化创新企业,马来西亚完全有潜力成为“东南亚的试验场”。
现实中有三座大山
但要当枢纽,不是只靠梦想就能成真。眼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三座难以回避的大山。
第一座山,是政治分歧与种族议题的阴魂不散。国家想要现代化,可政治人物却还在炒上世纪的冷饭。所有带著种族歧视的言论不但撕裂国民情感,也严重打击外资信心。你愿意投资一个每逢选举就动荡、政策朝令夕改的国家吗?
第二座山,是企业的迷惘与信心流失。许多本地中小企业老板坦言:“不是我们不努力,是不知道往哪儿努力”。政策一变再变,转型口号年年喊,落实力度却总差临门一脚。疫情后,据统计,超过六成中小企尚未完全复苏。在面对全球竞争时,他们连“生存”都吃力,何谈“跨区域扩张”?
第三座山,是外资对马来西亚认知的模糊。在国际投资者心中,马来西亚还停留在“旅游好吃”的印象,对我们的工业优势、科技潜能一知半解。州属之间政策不一、批文流程混乱,也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投资流失的黑洞。新加坡和越南的“效率形象”让我们相形见绌。
铲平三座大山 开通四条河流
要从中转站走向区域枢纽,光有地理优势不够,必须同时清除前路的三座大山,也要挖通滋养未来的四条河流。
一、让文化真实流动:光靠龙狮舞和美食节不够,我们要有青年交流、创意展览、产业人脉的长期机制。让中国、东盟青年在这里建立关系网络,才能真正让“文化理解”变成“合作意愿”。
二、让商贸对话持续流动:商贸对话要专业、有节奏。不能一锤子买卖式办招商大会,而应设立定期双边论坛、中马产业合作机制、区域供应链研讨会,让企业间形成合作惯性。
三、让人才养成的水源不断:教育交流要战略部署,打造能跨语言、跨文化、跨产业的人才池,是区域枢纽的底层逻辑。鼓励中文教育、推动国际实习计划、设立东盟人才奖学金,都是可行路径。
四、让信任流入心间:邀请外资实地感受马来西亚,不只是观光,而是真正了解产业、探访园区、访问本地企业。建立“投资者熟悉计划”,让信任建立在线下互动,而不是只停留在PPT上。
马来西亚:从被路过,到不能错过
马来西亚的问题从来不是资源不够,而是我们自己先设限——总觉得我们“还不够格”,只能当配角。
但这个时代已经不讲资历,而讲定位。区域枢纽不是别人封的,是自己做出来的。
习近平递来的这把“区域合伙人”的钥匙,是机会也是试炼。我们能不能开门,看我们是否愿意拆山、铺路、主动出击。
下一个十年,马来西亚要当那个“必须来一趟”的国家,而不是“反正顺路就停一下”。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