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独立以来,以巫统为核心的联盟和国阵长期执政,当时巫统的主导地位更是强盛到被形容为“一党独大”的状态;80年代末,华教领袖和社运分子加入在野党,提倡两线制,联合在野党势力对撼国阵,“两线制”成了之后三十年影响深远的政治倡导思想。
1990年人民阵线(Gagasan Rakyat),1999年替代阵线(Barisan Alternatif),在野党开始了联合在野势力形成两线制的尝试;2008年人民联盟(Pakatan Rakyat)首夺五个州政权,大幅削弱国阵的国会多数议席;2015年人民联盟因分歧解散,伊斯兰党的出走令政局从两线制开始进入三足鼎立的局势雏形。
2018年,希望联盟(Pakatan Harapan)在与国阵和和谐阵线(Gagasan Sejahtera)三角竞争的情况下最终赢得大选,达成首次中央政权轮替,之后国阵东马成员党出走,沙巴砂拉越随后分别组成了自己的地方性政治联盟,政治势力进一步分散;2020年,伊斯兰党解散和谐阵线,与退出希盟的土团党组成国民联盟(Perikatan National),在2022全国大选,国盟虽然在悬峙议会的情况下无法执政中央政府,却也拿下大部分的马来选票,成为了最强的“第三势力” 。
如今,希盟与国阵已经共组中央政府超过两年,这个合作关系一直都有著很多的不稳定因素,政治领袖时而互相叫嚣批评,在施政课题上没有共识,让人质疑是这两股势力否能够长久合作,经过了六州选举和多个补选的考验后,两个联盟的主要领袖包括公正党首相安华、巫统扎希和行动党陆兆福,都是公开说希望希盟和国阵能够继续合作下届大选,如果合作成真,下届大选可能就会让政治势力重新回到两线竞争的状态。
我们经过了一党独大、两线制、三足鼎立和政治势力的碎片化的不同阶段,奈何,民间普遍没有感受到国家体制上的重大改革和突破,多项选举承诺没有被兑现,种族宗教课题的争议更是日益锐化;面对人民或支持者的各种不满,希盟领袖为自家政党辩护的论调就是去提醒人民说中央政府并不是由希盟单独执政,不能随喜所欲地落实改革,仿佛就是在说国阵就是阻止团结政府落实改革的绊脚石,那既然国阵就是团结政府这锅粥的老鼠屎,那为什么希盟领袖都还是要和国阵联手出击下一届大选呢?为了胜选后继续有理由不改革吗?
如果继续以目前团结政府的施政方向和表现看来,来届大选如果有意识形态差异的第三势力无法成型,而只是由团结政府和国盟两线对垒的话,到头来也只是一种“假性竞争”,在很多课题上,这两股势力的主导政党的意识形态差异极小,政治议题的讨论都只流于技术操作的层面,根本性或深层的问题都没有被触及,这让我们的选举虽然看起来好像有选择,但到头来无论选哪一方都不会带来实质的改变。
当然,在现实的民主政治中,人民当然也知道,当最后只有两个选择的时候,我们被逼要两害取其轻;但至少现在还没有面对选举的人民,有权力为自己争取更好、更多的选择,人民值得更好的选举制度,施压政府落实选举改革,保障这个多元种族国家的少数族群,避免政治垄断;人民更是值得符合自己理想想法的民意代表,不要以为投票给第三势力是浪费选票,给机会第三势力萌芽,选民才不会被政客所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