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槟城娘惹糕中,我小时候最爱吃萝卜糕,不是点心店那种炒萝卜糕,而是撒满花生碎的蒸萝卜糕,甜中带咸的还有一丝丝的胡椒味。
这种娘惹萝卜糕也叫菜头糕,但因为萝卜糕有太多煮法,煎的、炒的、蒸的,这些不仅都叫菜头糕,而且卖娘惹糕的几乎都有卖这些不同煮法的菜头糕,所以每次我想要吃这种带花生的萝卜糕,我都要强调有花生的,不然买错的机率会很高。
槟城的娘惹糕种类真的有点多,但随著年龄的增长,我在不同时段会对特定的娘惹糕情有独钟,比如开始上学后我就爱上吃九层糕,主要是学校食堂有卖,然后把一层又一层的薄片撕出来吃,特别有满足感,小学生的快乐总是如是朴实无华。
中学的时候我喜欢吃米糕,就是纯粹的甜,可以在叛逆的年龄对甜的尽欢,尤其是新年拜天公的时候,这个娘惹糕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有的,是我在新年中最美好的味道记忆。
后来开始工作后,尤其是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吃加椰糯米糕,带点咸味的糯米糕沾上厚厚一层加椰,齁甜得让人身心舒爽,又有一点点的咸味解腻,一切烦恼都可以抛之脑后。
偶而我也会想吃椰丝球,也即是Ondeh-ondeh,这种让椰糖在嘴内爆汁的快乐,是吃过的人才会懂的享受,但让人遗憾的是,椰丝球不经放,很容易因为椰丝而臭酸,而且遇到吝啬的商家,椰糖少得可怜,不慬没有爆汁,还会变成一团糯米塞嘴里,是最容易踩雷的娘惹糕。
再后来年纪有点大了,不能吃得太甜,我又转战红龟糕,尤其是绿豆仁及椰丝内馅的,都是我的最爱。
娘惹糕给我的味道记忆都是甜中带咸的,而且这种甜特别能让我身心愉快,或许是童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可以到巴刹选择我最爱的萝卜糕,所以娘惹糕从一开始就带著无尽的欢乐进入我的生活。
其实在娘惹糕的选择上,比较普及的是达兰糕(Kuih Talam)、烤米糕(Kuih Bingka)、烤木薯糕、班兰双面糕(Seri Muka)及椰丝糯米糕(Pulut Inti)等等,其中比较多人知道的应属“肥猪肉”,也即是白色的烤米糕。
我记得曾经访问娘惹糕的制造商时,他说,娘惹糕在当时是贵妇的下午茶,所以都是一小块一小口的吃,这也是为何娘惹糕多数是甜的,用料多数会有香椰、班兰叶、糯米及糖,非常有东南亚风味。
后来娘惹糕在“印度大队”带动下,走遍了大街小巷,是的,把娘惹糕卖到家知户晓的不是娘惹、不是华人,而是印度大佬,他们或骑脚车,或骑三轮车,到时到点的在不同的地区出现,然后你就会看见一群人围著他们买娘惹糕。
如今这个卖娘惹糕印度大队几乎销声匿迹,而娘惹糕不仅越卖越贵,也越来越少人卖,有时嘴馋想吃,都要先掂量一下口袋,然后要买到好吃的也不容易,所以娘惹糕不再那么亲民,也不再那么的让人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