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教育从小开始:强化基础能力》(Malaysia Economic Monitor - Bending Bamboo Shoots : Strengthening Foundational Skills)的报告,此报告对于我国教育问题有了极为残酷的结论,包括高达42%的我国学生到小学五年级仍未掌握熟练的阅读能力(越南只有18%),而能够掌握基本数学能力者更只有34%,也是远低于国民总收入与我国相似的国家。
此外,我国孩童平均每个人在学校度过了12.5年的时间,但真正有效学习的时间只有8.9年,比起越南平均在校12.9年,有效学习约10.7年和新加坡学生在校13.9年,12.8年有效学习时间,显然我国的孩童在学校学习成效极低,甚至是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相比起我国孩童在阅读和数学能力上掌握不足及学校教育的低效率,教育部及主管单位给予学校老师的评估却有非常高评价,全国仅有0.02%的老师评估绩效低于60分,换句话说我国目前的教师表现是高于相关单位设定的标准,但学生的表现却低于经济发展与我们相近的国家,这很显然在某个部分出了很大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问世界银行怎么管到教育来了?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才竞争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限制,在交通、网络科技发展下,每一份工作都将迎来全球各地的人才应聘,如果我们继续闭门造车、自我感觉良好,那未来我们的孩子将无法在全球人力竞争的大环境底下找到自己的舞台。
作为一个家长,内心难免充满焦虑,本来就不奢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但至少在全球化竞争的大时代下,自己的小孩能够拥有与来自全球同年龄层的人一拼高低的竞争力,并在全球人才的挑战的未来世界还能够找到一席之地。然而种种的现实却发现不是自己孩子不争气,是学校和整个教学环境在扯他们后腿,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无力感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当看着新加坡探讨如何让教育面对人工智能浪潮,了解到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在探讨如何将数码科技纳入教学工作,看到澳洲学校如何打造数码学习空间,看着台湾教育学者反思平板电脑等数码工具与教学的融合,听着中国的老师分享他们利用人工智能引导学生阅读和学习,再回头反观我国仍然沉溺在十几年前的STEAM浪潮中无法前进,不自觉的感到深深无力。
教育本应该是超前部署,而不是亡羊补牢,对于世界银行的报告,教育部当然也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说已有各种配套改进,还需各界相互配合云云。只是各种亡羊补牢的措施势必要耗个三五年时间才能彻底执行,这就意味着我们还需要再牺牲三五年的孩子才能扭转局面,而我们还经得起这样消耗我们的下一代吗?
其实我国教育问题早已不是新闻,从前几年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PIZA)成绩低落,到如今被直接以专文报告的形式点明我国在人才培育上的缺失,很显然我国在教育与人才培育方面做得非常差,甚至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下一代几乎可以确定会在全球竞争的场域下被碾压,这也难怪为什么有这么多家长不再信任官方教育体系,纷纷转投其他教育系统的怀抱。
也不知道再呼吁有没有意义,但还是要请相关单位与负责人要好好做好教育规划,否则马来西亚的未来将会是一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