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巴再次燃起战火的硝烟,无数无辜的百姓再次陷入的战火之中。恐怖组织哈马斯率先发起了进攻,各大媒体都有报道,他们空降于一场音乐节,便开始射杀参与者,甚至掠夺参与者成为人质。而以色列方面随后也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以一副决不妥协的姿态作出反击。
许多人都在讨论到底以巴冲突孰对孰错,这是个艰难回答的问题,里面涉及了宗教、历史、族群等因素。
我国四年级华小的历史课本,讲解何为历史的单元里,有提到历史是有“前因后果”的。所以,我在和同学们讨论以巴战争时,不仅是告诉他们“谁先动手”,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动手”。这个“为什么”是庞杂而冗长的。
学生们的反应,一下子支持以色列,一下子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到最后他们还是难以做出决定。之后,我提出了第三个出路——协商精神,让双方好好坐下来喝茶谈谈(五年级历史课单元6我国的独立历史,提及我国先贤的协商精神)。当然,这个是很理想化的想法,毕竟伤害已经造成,死者的血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人的眼睛。
显而易见,我国政府的立场是支持及援助巴勒斯坦人民,并捐助100万援助金。这是不难想象想的事,以马来族群为多数的大马,也意味著以穆斯林为主,他们自然会倾向同情同为穆斯林的巴勒斯坦人民。
记得在一次返家的途中,我身陷车龙之中。远处传来一阵救护车的警笛声,原本的三条车龙也开出了一条路。当它经过我的车时,我看见救护车的车身左边,挂著一面巴勒斯坦国旗。当下是惊讶的,想著:为什么救护车会有政治立场呢?但转念一想,政府是支持巴方的,全国的政府机构体现出“一致”的方向也是正常的。
数年前读过一本《犹太千年史》,初步对犹太人有些了解,而写了一篇同情犹太人的文稿。但当时的我并不了解巴勒斯坦与犹太人两者之间的纠葛,这确实造成自己偏袒了犹太人。有位前辈在脸书上留言作出了批评,当时的我看了心里有些郁闷,觉得自己只是个旁观者,仅仅是表达了对犹太人的同情。
日前又回顾了自己的文章,发现自己同情犹太人是基于认同了“自古以来”的思路,而枉顾巴勒斯坦人民的处境,且我也没有去了解巴勒斯坦人的文化与历史。这是我需要反思的。
何谓自古以来?
尔今的我来看,“自古以来”的论述是有问题的。所谓“自古以来”是从以前到现在。犹太人的应许之地并非“自古以来”都是他们的。根据旧约圣经,上帝所赐予的土地(迦南)上也有其他的族群在生活,犹太人并非唯一的族群。经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犹太人被迫离散到世界各地,迦南也有过不同族群的人生活。直至1948年,犹太人回到“应许之地”,建立以色列国家。
以巴冲突由此拉开序幕。
如果有人指责犹太人凭什么霸占耶路撒冷,他可能会高举旧约圣经,指这个就是地契。这个“自古以来”的依据是没有意义的,怎么说呢。举个例子,中国不是指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吗?这个“古”是指哪个时代呢?这么一问就显得站不住脚。
犹太人的“自古以来”亦然。他们来到迦南前早已有了其他族群,虽然犹太人曾经居住过,但也被逼离开过,现在回来了,慢慢压迫、缩窄已经住了几百年的阿拉伯人的生活空间。
我当然会谴责哈马斯的恐怖袭击,但不代表我就是支持以色列的复仇行为。
有个学者指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耶路撒冷设立为中立地区,但这个也是另一个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