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盟在第15届大选横扫东海岸,而伊党更以43国席成为国会最大政党,代表伊党颜色的“绿色浪潮”或“绿潮”随即成为了关键词。
一些分析人士将绿潮描述为更为极端的伊斯兰政治形势,也有一些政治人物以此来操弄选民情绪。坦白说,我既认同绿潮的存在,却又不认同绿潮的说法,煞是矛盾。
我不喜欢用“绿潮”这个词汇,因为仿佛一切问题都被简化了,也导致很多华人对现况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激化种族关系。
无论是全国大选或州选,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华裔就算对贪腐、经济或其他课题不满,但担心伊党壮大,所以选择了行动党。同样的,巫裔不也是一样,就算对各种课题不满,但担心希盟里的火箭壮大,所以选择了伊党。
实际上,华裔和巫裔的诉求都是一样的,只是选择倾向不一样。这并不只是我们受社媒的影响,而是这几十年来种族政治延伸的激化,所以很多巫裔坚持不投行动党、大部分华裔始终不投伊党。这种情况,只有伊党和行动党在民联时代合作时例外,多少巫裔第一次把票投给了行动党,而多少华裔也第一次投给伊党呢?
就好像2022年全国大选后悬峙议会出现时,当很多华裔网民希冀希盟与东马胜选政党结盟为政府时,不少巫裔选民则希望国盟能与东马胜选政党结盟共组政府。也因此,比起绿潮,我更倾向于各族选民或城乡选民的选择倾向不一样。
当伊党在竞选的127席中,拿下106席,中选率达83.46%时,华裔担心伊党壮大而让绿潮愈见汹涌;惟,行动党在竞选的47席中,拿下46席,中选率达97.87%时,巫裔又会否担心红潮的出现呢?
这让我想起2008年政治海啸出现时,巫统掌控的马来媒体《马来西亚前锋报》的封面标题“华人还要什么?”(Apa Lagi Cina Mahu?)。那么,我们又是否深究马来选民宁可选择伊党的原因呢?
以巫统最高理事依山加里尔发表“为火箭500票,巫统失去5千马来选票”的新闻为例,中文和马来媒体的留言各走两极。华裔网民认为如果没有行动党的力挺,恐怕连那华裔选民的500票也没有;很多巫裔选民则炮轰希盟没原则,以前明明炮轰巫统法庭帮却能抱在一起,也有一些网民呛声扎希不下台就不支持巫统等。
深耕选区之重要
由此可见,大家都继续活在自己同温层里,却不了解彼此的诉求。但无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不少巫裔选民是基于宗教而选择了伊党,毕竟一直以来深耕的教育渗透,从幼儿园、宗教学校、社区组织到清真寺,确实在意识形态为目前的绿潮做了预习和铺排,而过去先后与不同政党及联盟的合作,也逐渐壮大了伊党。
木已成舟,该如何翻舟呢?五年很快,这是希盟和国阵在接下来要筹谋的事。希盟里的公正党和诚信党该如何深耕半城乡和乡郊选区呢?伊党在乡区的基层工作非常扎实,犹如巫统以前的基层工作一样。也因此,当乡区选民舍弃巫统时,也只会选择伊党而不是希盟。
至于标榜多元却稳守在华裔选区和少数混合选区的行动党,也该深入和开始经营马来选区,打破这几十年来给予友族的刻板印象,毕竟华裔人口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这老本也迟早会耗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政策拟定固然重要,但走入选区深耕更重要。看希盟和国阵在吉兰丹和登嘉楼大打发展牌也无效,在宗教力量的支持下,锦衣华服倒不如三餐温饱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