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于1949年2月27日在二战后的英殖民政府支持下成立。主要是为了在马来亚实施紧急状态时期进行布里格斯计划下的新村项目,管理相关人群的社会及福利事务。
过后在独立前争取公民权运动时,马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独立后的数届大选,马华公会确实得到华裔选民的巨大支持。对于经历过新村时代的年长者,对马华在新村建立初期给予的协助仍然铭记在心。
但是,马华公会在建国后于捍卫华人权益方面表现渐渐拿不出符合华社要求成绩。以陈修信为首的马华公会新领导层,极力支持《拉曼达立报告书》和华文中学改制,以及反对独立大学的设立,在多个悠关华社权益的课题违背了华社的意愿。这些以华人头家为主的马华领导层,对中下阶层草根社会的想法不甚了解,也没做足功课去研究,所以马华自60年代开始就与华社渐行渐远。
民政党创立于1968年,在1969年大选曾以一己之力夺下槟州政权,同时也在霹雳、吉打、雪兰莪、彭亨和马六甲有所斩获,大有拓展为全国性政党的潜能。1972年民政被收编成为国阵的一员之后,差不多就走向自废武功的道路。身为国阵的一员,在体制内无从发挥改革的动力。
1974年以林敬益为首的马华改革派的加盟,虽然壮大的民政党的组织,但在许多议题上无法逾越巫统的意愿,民政党内部制衡的战略无法施展开来,1982年华教人士以“打入国阵、纠正国阵”响彻云霄的口号最终沦为一场笑话。
当然,一般人的记忆只对他经历的事物有印象。目前十馀岁以下的孩子,将来对目前执政的一方才会有较深印象。马华和民政在当今政坛已沦为配角。国家治理如果绩效不彰,年轻一辈不会把账算到处在非主流的马华和民政的头上。反之,在内阁部长占了较多比率的希盟,就会扛下办事不利的主要责任。
问政风格
如果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未能持续交出亮丽的成绩,很容易给在野党制造攻击的机会。如果马华民政懂得做反对党,必然也会年轻选民心中建立敢怒政言的正义之士形象,反之,如果安华领导的政府表现远比国盟时代佳,就会为希盟带来加分作用。
马华、民政和国大党这些老牌政党要重新取得选民的支持,除了要寄望现有的执政阵营表现糟透之馀,他们的领袖还得建立清新、专业、有建设性的问政风格。
按照大选后至今近半年的表现,马华、民政和国大党,要在短期内重生不太容易。领袖缺乏改魄力,对党的生死存亡与个人前途孰轻孰重分不楚,党领导消极的思维,在带动党基层的作战士气自然大打折扣。尤其六州选举可能一席上阵的机会都没有,基层党员对党领导层失望透顶。
六州选举之后,该是马华民政检讨去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