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帐户”?先来试想两个情景:第一、平时偶尔光顾的西餐厅,一份主食加饮料每人平均需要花40令吉,但在圣诞节时光顾,明明是同样的餐点饮料,每人却得花费100令吉,但你还是愿意带著家人去吃这顿“大餐”?第二,虽然心里起了想要更换新手机的念头,但平时拿到薪水时不舍得这样做,等到公司派发花红时,就肆无忌惮地拿著这笔“横财”买下心仪已久的新款手机?
上述的两个情景,就是大多数人受到“心理帐户”因素影响的例子。心理帐户的概念,是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察塞勒( Richard Thaler)所提出。
塞勒认为除了银行户口、钱包这种实际的帐户之外,每个人其实都会在内心自设各种心理帐户,将钱划分到不同种类的心理帐户,再依据不同的心理帐户——“这一笔钱是额外获得的”、“这一笔钱是辛苦赚来的”,在心理上做出了价值不等的判断,最终影响消费时的决策。
以一般打工人士来说,将收入进行不同心理帐户的划分,最常见的就是:一般月薪——省吃俭用的“薪水心理帐户”;因优良工作表现获得的奖励(如年终花红)——非得犒赏自己一番的“奖金心理帐户”;不劳而获的赠礼(如政府派发的援助金)——不随便乱花对不起自己的“横财心理帐户”。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划分心理帐户,对个人理财来说其实是无伤大雅的,其实不然。
认知偏差
首先,从现实和理性的角度来看,你收获的每一块钱,无论来源是什么,其价值都是同等的,对待这些钱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如果你不会将薪水帐户中的钱任意挥霍,那同样价值的一块钱,就算来自你所谓的奖金帐户,你也不应该为其寻找任性乱花的理由。
心理帐户这个认知偏差,容易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不理性的消费举措,有时无论是享用预算之外的大餐、在手机游戏中课金、购买不实用的奢侈品等等,使我们的日常开支出现问题,理财规划受到阻挠。
那要如何克服心理帐户这个理财陷阱?我们可以预先拟定自己的每月支出预算,利用自己设立的各个支出类别帐户如交通、饮食、娱乐、学习、日常用品等,告诉自己这些支出帐户必须优先于任何心理帐户,并对自己承诺无论该月获得了任何“额外收入”,也不能因此超支。拟定支出预算,也就是以财务纪律,来对抗认知偏差的有效方式。
除此之外,刻意延后消费,也是能够令自己在花钱时纳入成本考量,并消除心理帐户因素所引起的冲动型消费行为。举个例子,若你逛街时突然看中了某只昂贵手表,就在心中对自己说,“就算现在手头上有钱,我也只能在三周后出手购买”,然后尽速离开该地。而接下来的三周,你就获得了三思而后行的时间,有机会判断自己究竟有多想要或需要那只手表,及自己花了这笔钱后,是否会牺牲掉拥有其他东西的机会,从而让自己的钱,都能够花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