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现,国内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涌现大批中国籍的研究生。而这些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经常只能遵从论文指导老师的安排。平心而论,每个人的青春都有限,一辈子能做几回硕博士论文?千里迢迢老远的从家乡跑来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来进修,这已是一个不容易的抉择。
老师为学生选题前,首先要看资料搜寻的难易度,如果资料的收集已是个大问题,这样的题目恐怕不适合三几年就要就要完成学位的学生,尤其要对马来西亚国情和历史缺乏基本认识的学生而言,太过冷门、不易掌握资料的题目,要开展研究已经是个难以跨越的障碍。
我在此不是质疑来自中国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而是站在指导教授有必要衡量所属学生的基本条件后才来为学生订定研究范畴。在为他人制定研究计划时,指导者需考虑研究者本身具备那些比较利益。重要的大原则莫过于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生的到来,填补了本地大专新生不足留下的缺口。一些大专科系的研究生,中国生的数量明显多于本地生。虽然素质参差不齐,但只要用心调教,基本上都是可造之才。当然,做学问是条要耐得寂寞的漫漫长路,老师带入门,修行看个人,做老师的首先要为学生找到适合的题目,学生的论文才可能作得下去。
研究难易度
再者,在为学生订定研究范畴时,要考虑研究进行的难易度。导师应扪心自问,为学生订定的题目,换做自己是否做得下去?最怕一些导师是带著私心去指导学生做研究,等待时机去收割成果。
当然,指导教授可能眼界比较高,但也需务实的想一下,所任教的大学是否已具备世纪名校的水平?又或者本身的学术养份已和中央研究院院士齐鼓相当?否则把高标准套在勇闯学术界的新手身上,那是在给人挖坑的同时也向世人揭露自己犯下眼高手低的毛病。
求学路上,每个人的际遇不同。有些人遇上无所不教的良师,有些人则碰上攻心计老谋深算的指导者。但站在为人师长的立场,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成。自己没把握的题目,千万别交给学生去研究。累死学生之馀也拖累自己。人家老远从数千里之外的国度来到这里是为求学来,不是来当八百壮士,岂能不加思索就把人家推上战场白白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