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似你一般欣赏我,谁也说不上你一般清楚我。问我可需要什么,愿你终身交托给我。让我一生好好把你照料,请让我体恤你需要,让我献出同样被爱,从来没缺少……唯独你一个是不可给取替,是我生命里的一切。”
在感情世界里,大部分的我们都在寻寻觅觅那个可以一生一世的人,而郑秀文的这首《唯独你是不可取替》更成为很多男女表白的歌曲。不过,在真实世界里,又有多少人是真的不可取替呢?
自2022年11月发布以来,OpenAI的ChatGPT近日成为最夯的话题。美国新闻网《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更列举出一份被人工智能的高风险工作清单,而这些工作都是我们所谓的白领阶级。
这十种工作包括:技术工作(编码员、计算机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媒体工作(广告、内容创作、技术写作、新闻)、法律行业工作(律师助理、法律助理)、市场研究分析师、教师、财务职位(财务分析师、个人财务顾问)、交易员、平面设计师、会计师,以及客户服务人员。
尽管有人傲慢形容ChatGPT这时下最夯的人工智能聊天工具为“人工智障”,但无可否认的是,表面上的聊天机器人其实都通过每一次的对话来学习,但每一次的输入和输出都逐渐优化也精准化答案。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人工智能可以为阅读和写作提供的优化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办公室、医疗保健和教育领域上,人工智能可以切实提高效率并显著改善成果。
如何走出困局?
如果说电脑化是对蓝领的冲击,那么,接下来的这一波人工智能化肯定对白领冲击更大。试想想,以前的收费站和停车场的收费人员已几乎完全被取代,所以一旦人工智能化,知识输出工作如媒体工作、教师、设计师、药剂师等,甚至是大学教授被取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那么,要如何不被人工智能的洪流所替代呢?编码肯定是未来必然要掌握的科技,这也是为何现代学生小小年纪就要学习编码。此外,个人认为单一工种是最容易被淘汰的,所以必须在技能上做到专业但多元(宽度)、深化服务(深度),以及增加创意与人性(厚度)。
犹记得约八九年前因职工会之便而到日本参与交换计划,返国后受邀办分享会,当时和一些媒体同业讨论媒体在网络资讯便利、社媒和内容农场的冲击下,如何走出困局。再看看现在,很多媒体的新闻更是直接从不同社媒“转载”,这些工作其实都是人工智能所能取代。
记得当时,我以日本媒体非常引以为傲的调查式报道为例,认为这是传统媒体走出困局的其中一条路。多年以后再回想当时的答案,这不就是注重深化和优化媒体工作内容的核心吗?
如果媒体能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去深入追踪和探讨一些议题,并使用人工智能科技来辅助、搜寻、整理和呈现所需的资料,那既不会被淘汰也肯定能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一直认为,危机和转机是并存的。如果不要被取代,那就要确保自己像个不吝吸收的海绵,虽说经验不可被取代,但如果故步自封且无法与时并进的话,那经验只是让我们裹足不前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