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社交圈流传一篇文章,题为《孩子的不坚持,源于父母的不坚持》,大意是“孩子无法坚持到底,主要是因为家长默许放弃。对于仍缺乏判断力的孩子,家长不能让他自己选择,挺住就是一切。”引发不少家长共鸣。
允许放弃,还是要求坚持到底,是亲子关系中常见的拉锯战,试炼孩子的恒心与毅力,也考验父母的智慧。允许放弃,担心习惯成自然,孩子以后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坚持到底,则耗神耗力,有损亲子关系,可能两败俱伤。
成长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探索未知,寻找自己,认识自己的动态过程。每个孩子的习性不同,面对的挑战各异,未能坚持、想要放弃,不一定是因为畏苦畏难,或缺乏恒心与毅力所致,也未必都是源于父母的不坚持。
发展心理学家把父母的教养风格分成权威型(authoritative),独裁/专制型(authoritarian),放纵/宽容型(permissive)和忽略型(neglectful)。
崇尚自由民主,顺应孩子的喜好,交由他们自由选择,没有要求,没有规则,没有底线,也不注重坚持的放纵型教养风格常遭人诟病。认为孩子的心智发展不成熟,没有判断能力,只要求服从,不注重沟通,一旦做了选择就不留转弯的馀地,不由分说地要求坚持到底的专制型教养方法,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会产生反效果。
教育最难的地方在于度的把握,过犹不及都是问题。如何让孩子能有所坚持,而又不抹杀他们选择的权力,比专断要求孩子坚持到底更具难度,也更考父母的智慧。
允许选择 容许犯错
研究显示,介于放纵型与专制型之间,有明确的规则、要求、界限,也重视孩子内在需求的权威型教养风格,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这种教养模式严格却不失温暖,注重沟通,也允许选择,容许犯错,比其它类型更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尊重。
以亲子之间最易上演拉锯战的才艺课为例。当孩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妨先倾听、理解他们想放弃的原因,引导他们对目前所面对的情况进行反思,再确认方向,做出决定。孩子有必要学会对自己当初的选择负责(如果有的话),但过于执著表面的坚持,而忽视孩子的需要与感受,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到最后孩子学到的可能只是“服从”,而不是“坚持”。
不轻易放弃,也不盲目坚持,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在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放弃的时候放弃,也是重要的智慧与能力。偶尔允许放缓步伐,不催不赶,反而能加强坚持的动力。常想我家两个大男孩在进入大学后,仍然愿意与音乐为伍,以弹钢琴为乐,大概和他们自小并没被逼著坚持每天练琴,还有必须拾级而上,按部就班参加钢琴考试有一定关系。
这两个不曾以钢琴级别考试为学习目标,没有坚持练琴习惯的孩子,都在进入高中时期后,主动要求参加第八级的考试,并开始坚持练琴,顺利过关。谈到坚持,我总忍不住回想:如果打从他们5岁报名上钢琴课开始,我就要求他们一定得坚持练琴,得按级参加钢琴考试,他们还会坚持至今吗?我没有答案。
与大家分享这件事,并不是想推崇、标榜这样的方式,因为它不一定适合其他家庭,适用于其他孩子,相信读者当中,也会有人不以为然。想说的是,教育中没有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理论与方法,需要依据情况,根据个别孩子的需要,变通处理,灵活应对,盲目坚持,将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