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刚升上中四,选读纯理科的年轻朋友在为该不该转读文科而烦恼。他当初选读理科是因为向来数理科的成绩不错,而身边的大人,包括父母,都认为读理科的出路比文科更广,更有保障。开学至今上了三个多月的课,他开始觉得有点力不从心,脚步也有所迟疑,不知应该拿出更大的力气,坚持到底?还是鼓足勇气,申请转换科系?
针对这个问题,我不敢简单地回应说该或不该,只想透过自身的经验谈谈想法,让年轻朋友作为参考。教育部是自2020年起,才调整了中四课程的科目组合与科系选择方式,更早以前都是按照中三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来实施文理分流,即根据成绩优劣把学生依次分入理科班、商科班、文科班。当时虽然每一年都要求学生在001卡(pupil’s cumulative record card)上填写三个志愿,但在进行文理科分班时,并没将学生的志向、兴趣,还有意愿纳入考量。
在这种情况下,理科班等同精英班,而文科班就像普通班。进得了理科班的表示会读书,成功考到好成绩,是挺光荣的一件事。加上校方并不轻易批准转换科系,要转的话得大费周章,另外申请,因此就算志不在此,大部分人都不会轻易选择转系。勉强留下的,有者是因为舍不得理科生的“光环”,有者放不下朋友,有者缺乏改变的勇气,有者是因为完全没有方向。
当年,我也因为中三考试成绩不错而被编入中四理科班。跟上述这位年轻朋友不同的是,我的数理科成绩并不算好,只不过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就自认是理科绝缘体,知道此路不通,再勉强走下去,前途堪忧,而毅然申请转读文科,甚至因为受到阻挠而不惜转校。
庆幸当年的自己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量力而行,并有勇气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去,而不是盲目地让成绩来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走上大人都觉得比较有保障的大路。常想当年继续留在理科班的话,搞不好在大马教育文凭(SPM)就全军覆没,连进大学的门都没有。
选择自己兴趣
而今,中四的课程内容组合比过去更富弹性,在科系的选择上,也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不单是考虑成绩与能力,也参考心理评估之多元智能测试(Psikometrik Inventori Kecerdasan Pelbagai)报告,并将学生的意愿以及家长的意见纳入考量。冀望年轻朋友在选择科系时,不再受到重理轻文的主流价值束缚,不仅是考虑经济利益,或由成绩来决定走向,而忽视自己的潜能与兴趣。
工作是赚取温饱,维持生计的手段,考虑经济利益,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并没有错,但如果纯粹为了物质回酬,为了糊口而工作,无法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潜能和天赋,看不到自己的生活价值与生命意义,那我们只能停留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底层,只是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无法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得到更大的幸福感。
理科不错,文科也很好,其实不管哪个领域,都可信手举出一堆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失意的例子。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选的是理科或文科,关键乃在于选择了自己有能力,有兴趣,愿意为之付出热情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