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社会对教育极度重视是众所皆知的事情,但深入了解会发现在华人社会中,对于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想像比较像是工作技术的培训,对于各种科目和大学科系的评价往往就是直接以是否能够找到工作赚大钱为标准,造就了华人社会在人文素养上的普遍不足。
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历史研究等科系在今天马来西亚是被大家视为对社会影响毫无帮助的学科,但少了这些科目,剩下的就是冷冷冰冰的数字和科技,这样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以近期受到某些宗教分子围剿的威士忌为例,其品牌的塑造以及将产品与我国历史连接让整个品牌的内涵提升了不止一个层级,从取名到肖像使用都清楚传达了品牌当中雄厚的历史底蕴,也因此使得大家都知道这个威士忌是道道地地的马来西亚本土产品。
而酒商在品牌塑造上加入了本土历史的元素,使得这个产品在面对宗教分子“泼粪”的时候,让各界觉得这些有意识炒作的有心人士小家子且欲加之罪。即使相关负责人让子弹继续飞,至今都没有出来面对大众,但网络上却有从各种角度说明其中历史的文章出现,让社会大众明白其实根本就没有冒犯某个群体的事情。
因此可见相关产品的品牌塑造的成功之处,也不禁的让我想认识设计整个品牌形象的那个团队,相信是一个对我国国内的历史课题非常熟悉,且拥有高度人文素养的一个队伍,否则无法塑造出这么优秀的品牌形象。
科技与人的关系
“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这是手机厂商诺基亚的一个口号,而这句话也正好贴切了表达了今天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好的产品也需要品牌塑造和人文包装才能够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自己的路,因为人文素养是沟通产品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基本要素,而这个却是今天马来西亚社社会严重缺乏的部分,也因此我们即使有很多优秀的产品,却鲜为人知的窘境。
日前麻坡区国会议员,也是前青年及体育部部长的赛沙迪建议取消大学必修的共同科目,受到一些年轻人的支持,只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向,毕竟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培训机构,而是一个知识份子的养成教育,学工程的人并不意味著就不需要去碰触哲学人文的题材,当然作为一个人文科系的人也应该了解科技发展,知识分子应该回归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机械化的以自己专业作为出发点而已。
真心的期待马来西亚的教育发展可以少一点实用主义功利性,多一点人文关怀的课程,让这个社会可以多一点人性,少一点纯粹的数字功利性,或许会让大家摆脱只是生存,走向更有人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