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看过去年引起热议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都知道精神病患在社会上的处境,是很不受重视,甚至是贬义的,一旦戴上“精神疾病”的帽子,仿佛没有资格过正常日子般,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道嫌弃的眼光,比阳光还刺眼。
新闻报道,一个青年闯入戏院,举枪扫射电影院内的观众,打死了人,被捕入狱,经法庭宣判,处以死刑。相信很多人没异议的,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一位律师,试图了解一位罪犯,从犯罪前至决定犯罪时的心理变化,想要搞清楚,这个罪犯是否有心理疾病,才会酿成一切的发生。
这样的一个律师,会被社会谴责,指责为犯人脱罪的帮凶。有人义愤填膺,对其施以报复行为,而沾沾自喜,认为这是为不公而伸张,围观群众也都纷纷拍手叫好。
不禁令我想,真相并不重要,在这个社会,我们要得只是让“恶”得到制裁,至于“恶”如何形成,有谁去刨根究底?
时常听说,不要骂人不正常,他只是跟你看待世界的角度不一样。确实,一些情况是如此,但精神疾病怎能这样简单诠释呢?有些人是真的,生病了。这些生病的人,没有得到治疗才会发病干坏事。很多时候,病人不觉得自己生病了,没有病意识,甚至因为社会压力,拒绝承认生病。
偏见与标签成框架
精神病患不代表就是坏人,不代表他此生不会病愈,不代表他的家人是帮凶。杀人犯的家属也该死吗?很多人的逻辑——就是家教不好,才会养出这样的杀人犯,他们脱离不了关系,但我总觉得这说法很单向,完全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简单归咎家庭教育,如果真的仔细深究,有没有可能是一场共业呢?
友人曾告诉我,你不可能要求人们探寻每个杀人犯的背后故事,因为我们都是旁观者,跟我们无关,我们都是根据媒体报道作出评断。大概是如此吧。我想,每日犯罪新闻如此多,为何要一一求个明白呢?
再思一层,我觉得这是一种反思吧。当我们要出口批评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真的有资格去这么说吗?我们对事情了解得有多深?我们说的话有根据吗?有几分资料讲几分话吗?除了社会大众,媒体更应该有此意识。
干坏事当然应受惩罚,我不会说,精神病患杀人应该免除死刑,这得胥视国家的刑法。对于受害者家属,我是同情的,同时也是纠结的。伤害已造成,要求他们理解犯人的动机是无理的吗?或许是,但我希望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纵使这是不可能的事。
偏见与标签,都是阻止我们看待事务的框架。好像一个人没有别的可能性,永远都是印象中的那样,就如精神病患是危险的,可怕的,生人勿近的代名词。由此,多关心身边的人的同时,也要有自己宣泄压力与负能量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