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察,十个华人里面,至少有一半以上会有“洋名”,取洋名这种现象,从无到有,大致从青少年慢慢起步,到了出社会工作,发生率才是顶峰。观察我们身边,尤其是华人圈子,取洋名是稀疏平常的事,如果撇开宗教因素(基督教)的话,很多职场上的华人都会有洋名。如将这现象放在比较文化上来看,有人指出,这是一种文化自卑心理及自我矮化现象。
原因在于,你没有任何理由不以父母给予的名字作为自身的称呼。华人取洋名的现象,说明了价值观的问题——崇洋媚外。
对此,我是觉得玩味的。我总觉得这结论有点过时,缺乏考量。这里就要先粗略说明,取洋名的几种情况,首先是根据本身意愿取洋名(这种情况,多数不会在身份证作更改);第二,父母从小就给予的名字既有;第三,因宗教因素而获得。
大抵还是第一种情况为多,主要还是实用性的考量,在这个以英语世界为国际语言的“地球村”(对此怀疑,我们看见的世界仍是狭小的),有洋名貌似很合情合理——给人一种很国际化的印象。
同时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集体现象,当一群人里面,相互称呼里都是洋名(烂大街)为主,没有一个“傍身”,感觉有点“落伍”、“不合群”。
离不开实用性
挑明给人一种国际化的印象,与崇洋媚外看似有相对应的关系,我更觉得是一种错位诠释。何谓崇洋媚外?这是很有时代感的词语,以一种谄媚的态度迎合西洋。追溯更早以前,大概在洋务运动时期,保皇派对抗洋务派之际所催生出的词语,而放在现今来看,崇洋媚外的意义像脱了缰绳的马,貌似一切倾向西方世界的思想,都可称为“崇洋媚外”,陷入一种东方(中国)与西方(美国)对立的模式,就如同取洋名,就一定是崇洋媚外的因子作祟,否认自身(中华)文化,没有商量的余地。
实际上,我认为大马华人会取洋名的原因,始终离不开实用性。若将这点放在西方文化与科技为世界主流的背景下,我们不难想像“洋名”——一条国际化的管道。这时就会有人说,这种取向就是崇洋媚外。
而我想指出,就算取“洋名”,并不代表贬低自我文化的表现,而是出于一种现实考量——以一种工具的方式使用,可有可无。
有人曾斩钉截铁地告诉我,纵观其他民族,没有像华人这般爱取洋名的民族,靠近我国的国家如日本与韩国,未曾听闻他们取洋名。我想这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民族有极强的文化自尊心,他们不认为有这必要。此外,这也与语言有关,相较于大马这种三大种族的国家,英语使用覆盖面比这两国来得大吧。
无论如何,轻易将取洋名与自我矮化划上同等,不免陷入二元对立的想法,当然我不排除有人确实是觉得用洋名,是一种高尚的象征,但这只是部分群体。据此,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文化现象在现代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