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和能力,虽然相辅相成,组织之任用,往往不愿因此据此调派。结果,大材小用,固然事小;万一小材大用,不免累成彼得定律(The Peter Principle)的祸患千秋。
此次丹绒比艾国席补选战绩所投影的,正是这么一回事。11月16日开票,巧思的民调揭露,希盟政府流失四成华裔选民。整体而言,当地的各个族群甚至气昏了头,一反到底。
既然所用非人,如此这般,也就不难理解。《透视大马》随后的调查显见,行动党超级大咖林吉祥论定20任教育部长当中,最有希望也最令人兴奋,且是我国历史最为称职的教育部长马智礼,偏偏是国人心里此刻最想换掉的。
此外,不怎么样的首相署部长瓦塔慕迪,喜欢出位的青年及体育部长赛沙迪,连同首相署部长慕扎希、经济事务部长阿兹敏以及人力资源部长古拉,皆在待换名单榜首。由此可见,民间的评估,和领袖的想法,确有一万五千里的落差。
之所以出现这个想像,借用娱乐版的说辞,当是偶像派和势力派的不同。我们都忘了,一个人的学力,和学历一点没有关系。博士的荣光,名校的出身,固然可以加分,未必就是功力。
结果,上任的希望联盟部长,台上踌躇滿志,辞令振聋发聩,文章洋洋洒洒,人气一柱擎天,风头峥嵘毕露;到了当权,糟了,这个不会,那个不懂。怎么办呢?唯有怪罪前朝,指控小拿坡仑匿身背后暗中来。
那么,类似飞天车的灵光一闪,到底是谁的主意?为何环境部长,偏把“吸管、塑胶袋、洋垃圾”当作部门的主力?除了一汤匙促销棕油,原产业当真一筹莫展了?再搞下去,希盟吓跑的,恐怕就不只是华社的4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