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看到南部某独中计划走向独中与国际学校共融的路线,引起了杜尚玉撰文质疑,尔后该校董事会教务委员会主委陈芳龙先生也针对杜君的文章提出回应。彼此的文章算是针对今天中小型独中发展路线给予了一定的讨论,是华社这十数年来欠缺的沟通模式,值得鼓励。
对于今天独中发展困境,本人十分认同,中小型独中转型走向国际学校课程的路线也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毕竟探讨各种可能是今天大环境变化下,独中发展必须要尝试的事。只不过对陈生的文章中写道家长们期待强化英文教学,以作为孩子长大后重要的谋生技能,因此学校顺应这个需求的说法提出一些意见。
首先,“英文是谋生技能,学校一定要重视”这种说法是一种迷思,独中初中课程基本包含了华、巫、英三语,再加上数学、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外加社团活动。这么多的课程,没有一个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一个是比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只是我们的整个社会是一个功利主义社会,因此造就了某科比较重要的假象。
中学教育目的是培育一个人,一个能够在这个社会生活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学课程应该是以重视平衡发展为目的。这个阶段学习音乐与美术不是为了成为艺术家,而是能够掌握鉴赏音乐以及艺术品的能力,这个时候学习数学也不该为了成为工程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一定的计算逻辑能力。
搞清中学教育目的
中学的阶段不该是专业的训练,今天高等教育日益普及,专业能力是大学、学院才需要发展的部分,这些才是真正的谋生技能,中学仅仅需要让孩子能够掌握生活全方位的基本能力。一个工程师专业的养成是在大学的时候,而专业科系的入门仍会要求学生把中学所学的数学、科学知识再加强,才能够往更专业的部分前进,中学时期毋需为此花太多的资源与精力。
在此并非否定英文的重要,而是必须要先弄清楚中学教育的目的,英文只是众多科目之一而已。即使今天考量英文在生活上的重要,并不代表学生有能力直接进入英文脉络去学习各种知识。学校发展走向独中与国际学校共融的方向或许是独中未来的一种可能,但切记不能坠入功利主义的陷阱。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作,增加英文时数,配合市场所需的调整课程架构可能是解套,也可能是走向更大的困境,这方面需要的是更专业的教育理论基础的探究,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到时候更难调整。华裔少子化、国际学校、私立学校竞争是这个时代独中共同面对的挑战,如果同为独中都面对竞争的困局,那是国际化就能够与周遭数十所私立学校抗衡?
或许,趁这个机会好好反省独中本质的困境,反思教育本质,省思学校教育存在的目的,再斟酌路线,或许能够走更长远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