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扰扰数周后,内阁终于对国民型小学四年级国文科的爪夷文实行方式做出定案,将之前的“爪夷文书法”改称介绍爪夷文书写,同时必须在落实前,获得国民型小学家教协会、家长和学生的同意。
这意味政府不会强迫国民型小学教导爪夷文,而是交由相关单位拟定妥善的实行方式。令人欣慰的是,政府有将华社反映的意见考虑在内,且愿意退一步安抚华社的不安。由于该定案并非完全撤销课本的爪夷文单元,所以可同时避免引起捍卫该政策者的不满。
随著首相敦马哈迪标签董总为种族主义分子,并获得巫统的一些领袖及民间组织随风起舞后,内阁拟定的方案能避免这个风波日益炽烈,演变成种族对抗的议题。但,这终究是以政治的角度来解决教育问题,因为在教育政策依旧不平等的情况下,往后类似的争议有可能再度上演。
虽然这起风波缓和下来,但执政党的领袖应从中吸取教训,往后在推行任何新政策之前,应确保民众获得充足的资讯,并妥善处理民众对新政策的反弹。
展开对话达成共识
其实,爪夷文字对许多华裔和印裔而言属陌生的文字,所以难免会对其产生误解,深怕教育部的政策将让伊斯兰教义渗入华小和泰小,导致学校及课程变质。
教育部可以在实行该政策前与相关的教育组织展开对话,除了传达政府推广爪夷文的目的,也能从中理解对方的想法,并依据双方达致的共识来制定课程。此外,教部也可借助有关组织的力量向人民介绍新政策,使政策的推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遗憾的是,推行爪夷文政策的消息是先由报章揭露,这不禁让人猜疑,教育部是否要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推行该政策,让人民在米已成炊后被迫接受这项举措?
倘若政府一开始即厘清华社的疑虑,相信争议很快会平息下来。但,领袖的应对方式却逐步推高火焰,包括将责任推给前朝、要人民监督政府实行政策、将爪夷文与族群互信挂钩、谴责媒体激发非马来族群的不满等。
希盟政府迄今已经执政逾1年,但所推行的一些政策,不仅无法让人感受新马来西亚的气息,似乎还走回昔日国阵时代的种族政治路线。如果领袖没有从爪夷文的事件上进行反省,调整执政的方向,那就莫怪人民让希盟成为一届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