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某个朋友的亲身经历。
他与老婆为了工作,很多年前从马来西亚搬到汶莱生活,因此家中3个小孩也不免俗在当地学校念书。
据他们透露,课纲大致与大马学校差不多,唯一差别是必须要学爪夷文——听著,并非是爪夷文书法,而是学习爪夷文。爪夷文占总课纲10%,内容难免会触及伊斯兰教。但对他们来说很正常,小孩也没排斥,大家都只把它当作“知识”,不认为念爪夷文就会想要进入伊斯兰教。
他们觉得,就算念了爪夷文而接触到伊斯兰教义,这只是有助于了解穆斯林的生活态度,毕竟身在穆斯林占多数的社会,这是彼此之间要有的默契。
“知识的可贵在于学习与判断。并不是接触什么就会变成什么。”他们说。
华人身份看国家问题
因此,他们看到近期爪夷文引起的风波时有点惊讶,一来认为这只是知识的一部分,不明白为何华人要如此排斥(当然他们也能理解华人的功利心);二来这只是放在马来文课内的爪夷书写而已,并非是单科教授,因此不明白为何会妖魔化成宗教迫害或强权的联想。
就算这是与伊斯兰有关的文体,但他们认为文字本来就是中性,要如何运用才是重点。就算透过爪夷文书写认识爪夷文,目前大马七成人口是穆斯林,在政治现实下能多点了解主要族群的生活背景与型态,也不过分。
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考试与否并非重点,而是“对话”本身欠缺内涵。他们认为前朝政府的确在推动伊斯兰化方面不遗馀力,也毁坏一些其他宗教的庙宇,但这是前朝的事。既然人民选择要换政府,就应该好好信任目前政府的一些决定。“我认为此刻大马华人很好矛盾。
一方面希望改革,一方面又害怕改革。大家希望改革对自己有利,但国家由不同族群构成,所有东西怎能都依据华人期望的方向改进。万一讨好华人而得罪马来人,最终政权丢失,那一切还不是回到更糟糕的原点?”
他认为,大马华人仍站在“华人”的基点去思考国家问题,却没想到这与“大马人”的身份有所抵触。当“大马华人”与“大马人”放在天秤两边时,很多人还是下意识往前者靠,因此难怪部分马来人偶尔会被激怒而说出“回中国去”论。这就是恶性循环的政治诅咒。
当然,政府的沟通动机也有责任。要如何确保设立动机是为了全民,一视同仁推动政策,而并非是针对特定种族来实施,让所有人都对国家有同等的愿景,这种弥补沟通断层的事才是重点。
我除了点头,也别无意见。爪夷文课题与其说是教育问题,倒不如说是炸开了彼此埋在地毯下的怀疑。如何重建各族的信任,或许才是我们都必须先上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