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郢的人和事迹,恐怕大家都不熟悉。单就他的名字,怎么念,相信十人之中,九人不知。官品一般,侍御史。但是,写景咏物,老练沉郁。Wiki上援引辛文房的评语,称其诗“清丽,极能写景状怀,每使人竟日不能释卷。”
是否如此,反正小四课本选入了李郢的〈南池〉,供教学用:“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篱。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但是,如果没有对照译文,不知道到底谁读得懂:
“小男(孩提)供(了鱼)饵妇(女则)搓(著)丝(做钓鱼线),溢(出了,酒)榼(出来的那些)香(气,自浊酒之)醪(散发,先生)倒(裹著)接篱(的头巾)。日(头慢慢升起,升高超)出两(根竹)竿(的高度,)鱼(儿都)正(忙著觅)食(上钩了),一家(人)欢笑(地)在南池(继续垂钓)。”
当然,诗境轻巧,情思如画,写一家人一起垂钓的恬然,欢乐融融,场景温馨,细读别有意思。可是,当中的用字遣词,显然已经超乎小学生的程度了。剖析“溢榼香醪倒接篱”此句,足可佐证之。
榼者,音读kè,异体字,指出古代盛酒的器具:“使行人执榼承饮。”醪,读作láo,也是异体字,原指汁滓混合之酒,亦作酒的总称。接篱,音标jiē lǐ,《百度》解释:系白鹭羽为饰的帽子,后用以咏醉态。
不论按照哪个标准,浅见认为,〈南池〉的内容,不但离开现代的生活,距离甚远;文字的佶屈聱牙,学生认字、诵读、书写,都大不容易;逞论由此感受家人垂钓的那些欢愉了。诸如此类,课本之中,多的是。编辑旨之所在,确实匪夷所思。
耐人寻味,教育部显然知情。潘永强博士主编《压力下的小学教育:臃肿,功利,集权化》(黑风洞:大将;2019),内收李彦葶之论述〈小学教科书的出版、编辑和改革方向〉同意诗歌内容沉重(页118),可是,为何一切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