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同事这么问我:你们华团其实到底是在做什么的呢?这个问题的提问者是一位华小、独中毕业后到台湾升学,拿了硕士学位回到独中服务的老师,如果这么一位典型华文教育背景的人都不知道华团到底在做什么,那真的就该好好地问问华团到底是干嘛了。
网络资料都显示截至2011年为止,全国的华团数量达到4万7000馀个,从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到今天各种名义组成各种各样的团体,其实什么是华团?一群志同道合的华人组织起来的社团就可以称为华团?长久以来,所谓华团约定俗成的定义大概是为华人(或是特定华人如同业、同乡、同血缘等)争取自身权益的团体。
资助青年团体
随著整个大社会的发展,过去不少曾在华社叱吒风云的华团因为不合时宜的规章与定位,已经与年青一代渐行渐远,比如不同籍贯的会馆组织,在今天籍贯文化几乎消失的马来西亚社会,以籍贯血缘为基础社会网络早已失去过去的意义。今天网络资讯科技的发展已经打破过去的社会连接方式,年轻人可以透过网络做跨时空的联系,过去华团担任各种课题中介的角色已经不再被需要,如何让社团继续存有活力,并且与年轻人社群保持关系?
近年来不少有志青年都在各自针对不同的课题组成各种有别于传统华团的组织,如社区图书馆、社区教室等团体,所涵盖的课题非常多元,当中也有很高素质的学术性专题讨论会,有别于传统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活动,从更宏观、更多角度也更全面地去深耕不同主题,这是传统华团相对缺乏的活力。
这类有志青年组成的团体最大的困境就是缺乏一个活动空间,吉隆坡秋杰路、茨厂街、半山芭等社区曾经有青年组织进行各式各样的社区活动,却都因为空间与经费问题最终都默默停办、退出。最近因为旅游业与古迹保护的问题,老社区活化问题再度被文化工作者提出,如何让有志之士在此深耕成为一个挑战。
传统华团拥有庞大的资源,包括空间与资金,而这些老社区是会馆、庙宇团体的集中地,随著组织的老化,不少空间早就闲置没在使用,社区文史工作者李成金老师就不止一次呼吁这些组织能够将相关空间开放,让青年团体能够进驻,如此可以让他们免去空间与租金问题,也可以活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