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字句简单读起来朗朗顺口。但是,又有几个人会真正领悟“舍得”这两个字的真谛呢?而且在舍的过程当中,心态又是什么?其实,“舍”是一种知易行难的观念。简单说,“舍”与“得”就是“授”与“受”的关系。但“授”与“舍”,在实质上还是有其不同之处。前者是一种“给予”的行为,简单而不复杂。而后者则是在“给予”之前,经已深思熟虑,思想上是拥有了“爱”与“思量”的成份,是带有“牺牲”的心情的。
战国时代有一对叫左伯桃与羊角哀的知心好友,一天相约到楚国求见楚庄王。
途中遇到大风雪,他们除了衣著单薄之外,随身携带的粮食也不够,眼看两人就要被冻死途中。这时候,左伯桃为了成全好友羊角哀,毅然把自己的衣服和粮食给了好友,随即自杀好让朋友继续赶路。后人敬此可歌可泣之肝胆相照友情,就把这超然情谊喻为“舍命陪君子”,而两个知交则称为“羊左”。从上面典故我们可以清楚知道,要真正“舍弃”自己珍贵的东西,透过不附带条件“给予”朋友以成全之,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与牺牲的。所以“舍”,是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才进行的。若仅随口应允而无法做到的话,套一句中国的地方惯用语,那只是一种“便宜话”而已。
“舍”令人敬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舍与得也可以为了个人某种远大目标而为之的。譬如说一个人舍弃了个人的生活享受,离乡背井到外地努力打拼,为的就是吸取更多的工作经验、丰富自己的见闻,以期将来可以工作顺利过好日子。这牺牲,是为了强化自己未来工作能力与条件,舍与得纯属个人小我精神,与他人无关。但中国历史上那些在战场马革裹尸阵亡的烈士们,他们牺牲宝贵生命是为了保家卫国,这舍命,则是一种大我精神。不论是属于大我或是小我的“舍”,都是令人敬佩的。
很多人之所以“舍”,是因为希望“得”到个人的利益,甚至公器私用假公济私,其动机不纯不可称之“舍”,充其量只是“有目的的牺牲”。舍得,不是舍与得之间的简单算计,而是要以一种超然客观的思维,用智慧去衡量它的得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下“与妻诀别书”后,毅然舍弃妻儿参与革命的不归路,为拯救国家民族而慷慨就义,得到了后人的崇高敬仰。如此之“舍”,是伟大的。
纵观现今社会,我们常说年轻人吃不了苦,其实说白了就是他们“舍不得”放下悠闲生活与享受,故也相对的得不到工作上应有的回酬。许多人为此始怨天尤人数工作单位、社会环境的种种不是。要知道,有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当今社会形态已有很大的改变了,环境变得更加严苛。甚至有时候,要有十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也是常有的事。现代年轻人或该重温李绅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讲的就是有舍才会有得。要想得,就得牺牲,努力奋斗。不用本钱举手之劳、口头上所说的“舍”,是不会让你得到什么的。
中文字“舒”的结构,是“舍”字右边外加一个“予”字。意即人要“舍”得“予”(给),生活才会过得舒快,这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