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现场,理想的状态是要求让孩子思考,探索和找寻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思考的脉络有问题,老师给予纠正、引导;如果学生思考的框架太狭小,造成答案不周全,老师协助其延伸、探究。只是以上所说的都是理想状态,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今天的中小学课程,家长对于“程度”和“难度”都有高度要求,加上输人不输阵的攀比心态作祟下,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与众不同的好成绩。学校面对教育部绩效指标的要求,也希望孩子能够为学校争一口气。作为教学执行者老师在面对这种上述的压力下,唯有想办法让孩子能满足家长的想像和学校的期待,从本应有效率的引导、探索变成有效率的应付考试和评鉴。这是今天教育现场现实。
尊重每个生命独特性
当学校教育从分数去追寻教育的效率和效力,造成不断地喂食标准答案的教育现场。为了达到家长和学校的期待和想像,老师们各自发挥,补习班各显神通,各种条理清楚的重点、完整详细的作答步骤和技巧因此而生。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被标准答案制约,掌握标准答案成为学习最基本的要求,这看似没什么问题,却也造成一种追求标准答案的生活态度。
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面对的各种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当我们过于执著于标准答案,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最终导致各种后悔的发生。在学生面临升学抉择时候,大部分都会期待师长们能够给予他们一个标准答案,一个可以让他们未来毕业后,顺顺利利找到一份好工作,生活从此幸福美满的答案,而不少师长都乐于给予这方面的答案,却不知道这种答案往往都没有尊重孩子的独特性。
社会中的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各自的独特性,不可能有一种标准答案可以走向同样的幸福,只是今天过于重视标准答案的教育已成为一个束缚,磨平了原有的多样面貌,失去成就自己生活独特性的能力。中学毕业不一定要马上进入大学,大学毕业的下一步不必然是一份一辈子的工作,房子、结婚、孩子不是每个生命都该拥有、会拥有的经历。朝九晚五,平平淡淡庸庸碌碌是多少少年渴望逃避的结果,却又是多少生命大部分的经历?
今天过度重视标准答案的考试导向教育并不能满足上述目标,未来的教育应该著重引导、讨论、探索和尊重每个人的差异,从中调整社会对标准答案的渴望,希望未来在马来西亚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不会再有如何成功、如何让自己健康长命百岁、如何发财、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书籍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