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传承?这字眼近期看得多,似乎挺“时髦”的。顾名思义,“传承”就是在上有人层层下传某一种良好的文化、精神与态度,在下则另有人恭敬的承接下来,代代战兢相传,历久不息。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流传下来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它意思是说,若要想使树木成长得茁壮茂盛,就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发展;要想使水流得长远不息,就须疏通它的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知易行难,要把基础根本做好,必须有一定的耐力与恒心,外加生活上的智慧与正确的理念,才不会导致传承的时候发生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情况。所以说“传承”两字,还肩负了一种对民族、道德、文化与艺术等的知易行难使命。
“传承”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一种去芜存菁的艰苦过程,它附带著特殊的历史意义与责任。它必须在众多人、事、物之中汲取其精华,积聚道德和仁义,择其善而固执不弃,再苦再难也都要将此精神传递下去,是知其易而行之难的。林连玉、黄润岳、沈慕羽、张雅山等华教前辈,在这片华人重新立根之土地上一路走来,皆勇敢承担筚路蓝缕的艰辛,图的就是要把华文教育的优良精神传承下去,以期这文化灯火得以继续光亮不熄。
不靠文凭靠打拼
之前所提到,传承的过程之中,许多时候是必须要坚持以择善固执,知其艰难而为之的。先父毕生执教于独中,先母华小教书数十载,收入不高却辛苦的让咱们家三兄姊弟从进入华小、独中到完成远赴台湾的大学教育,我们三人可说是原汁原味华文教育出生的。先父当年执教独中,并没享有现在的独中老师子女学费减免制度,每个月都支付全额学费。另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我们当年的学业成绩虽达标,但他从不让我们申请校外社团的奖助学金。他所持的观念是,我能力付得起,这机会就让给其他真正需要的人吧。
决定送其子女进入独中与台湾深造(当年中国尚未开放予海外华人申请报读),父亲面对了许多友人及邻居的质疑,为何独中与台湾文凭不受政府承认、当时一切都以“政府考试文凭”为就业保障情况下,仍要执意让孩子报读文凭学位不受承认的学校就读?先父不理外面舆论,只给我们子女一个简单的观念,就是“前途是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出来的,而不是文凭”。我们三兄姐弟后来台湾毕业后回国踏入职场事业有成,靠的就是继承了父亲这个十分踏实的人生观与打拼精神。
独中教育给于我们的,应该是一种超然的实务态度,教导我们的,则是坚忍耐烦的打拼精神。今天新政府应允承认独中文凭固然是件好事,若不然倒也无所谓,都四十二个年头的等待了,毋需急于如此强求。凡独中生倒是应该靠的是自己能力与学识在社会上打拼,政府机关若不惜才,自有能够欣赏自己的伯乐,但其先决条件是,必须训练自己是一匹健壮的千里马才行。听从父亲“不靠文凭靠打拼”的这番话,才能有今天的我。华教先贤们要给予我们的,正是这个崇高思维。
文凭其实不太重要,但华人的踏实精神,才是真正应该传承下去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