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以往,这几年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幅提升,涵盖范围广且转接方便,让我也间接少开车。环保之余,又能提升共享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多亏于此,让我在公共交通上观察到许多有趣的事,其中最有趣的是让座。
有无数次,当某些站涌入大批人潮后,我发现原本坐著的外劳会马上站起来,原本以为是到站下站,没想到他们只是站在一边,选择让座给其他人。我环顾四周,当时都没有老人、孕妇或小孩,后来揣测让座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的外籍身份。
或许,他们觉得本身是一个外来者,没有缴纳税收,因此没资格站在同等地位去享受这些现代化设施。对他们而言,就算要坐著,也是在确保没有大马人要坐时才安心坐下。等到人一多,他们莫名自觉有种“潜理亏”,所以才会立马让座。我甚至怀疑,他们是否曾遭遇过大马人的不礼貌言语对待,才会有如此举动。
最近我到瑞士旅游,也见识到另一种特殊的让位经历。当时,我与朋友坐在一辆长型巴士聊著天。某站停下后,前门上来了一对貌似60岁左右的老夫妇。由于前方的座位已满,他们就往后方走。我与朋友见状,就站起来想让座,没想到他们使出阻止手势,微笑要我们坐下,之后便走到后头站著。
后来与某个瑞士导游聊起,她开玩笑说我们的让座方式不对,甚至还带有歧视。我当下傻眼——这不就是从小到大被教育好的美德,怎么到了瑞士反而变调呢?
“重点不在你的行为,而是对象。”她说,“我们很重视人权,但这种人权不是关于年纪与肤色,而是需求。”
她解释,对瑞士来说,能出来健康走动的人,就代表自身健康状态良好,能承担自己外出的风险,当然也希望大家能用同等的健康方式对待他。一旦你让座,就矮化他成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人,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侮辱。
“有时孕妇甚至都不需要我们让座。对她们而言,怀有小孩并非特权,只要身体依旧能支撑就好。”她笑说,“在这里都有个共识,你若选择乘搭公共交通,公共场合的人权就要平等。除非真的不舒服或真的需要休息,否则让座只是一种过度的礼貌。”
人权与道德的内涵
她这番话让我苦思很久。一个原本看起来美好的事情,换个角度与心态,事情就有了不一样的诠释。这个甚至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道德教育,并将它当成根深蒂固不能质疑的美德,在另一个国家反倒成了另一种潜在歧视。
这两件事,让我重新思考人权与道德的内涵。这两个价值,与其不断制定绝对的是与非,不如抱持著更开放包容的心,去探讨与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与选择。
我们可能需要更高度的敏感,让自己保持同理心与善意的时候,也不忘去反思这种行为是否真的不会造成他人的负担。甚至在面对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时,能否让脑袋更平心静气地“让座”,把问题摊开在更平等与多元的角度,尝试理出一个公平且宽容的结果。
这或许是我们一直都要学习的功课,无论国家是否已改朝换代。